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0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教育   1855篇
科学研究   83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2篇
综合类   18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挖掘校内外农科教育课程资源、科学课程教学的渗透、丰富多彩的农科活动以及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等途径,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对农事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2.
农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持续对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类2007-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训练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农学类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3.
采用Hsieh等的模型方法,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及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模型测算不同地区和行业2006—2017年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地区层面,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程度较严重,东、中部地区总体扭曲程度较严重。在行业层面,农垦和畜牧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种植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不足、人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从农业的TFP发展潜力看,如果有效消除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每个地区和每个行业的TFP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74.
构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准确评估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院所的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取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典型指标,建立量化比较的考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科技创新考评为案例验证了其科学合理性,期望能够给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在消费者具有绿色选择偏好和政府提供绿色补贴情况下,考虑农产品绿色度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影响,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非合作与合作情形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微分博弈模型,基于HJB方程求得博弈均衡解。研究发现:无论是非合作还是协同合作情形,消费者的绿色偏好和政府的绿色补贴越高,主体产生的污染量越少、治污努力程度越高;政府补贴激励作用在非合作情形下失效,但在合作情形时效果显著;从非合作情形到合作情形,当政府补贴系数一定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治污努力及个体收益和总收益、农产品绿色度均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7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农业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构建农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2008-2017年间农业科技创新的面板数据,基于改进的突变级数法的静态评价方法和基于信息集结角度的多时间段跨省区变化速度的多维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的东部多数地区,其整体变化趋势有下降趋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的西部地区,使其变化速度有明显上升趋势,且高于东部地区;江苏、安徽、陕西等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变化速度均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77.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为我国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农科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校本教研,不仅能深化思政理论研究,同时能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更能契合高校农科发展。本文从校本教研出发,结合调研结果,探讨课程发展中的问题,分析校本教研对农科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意义,提出若干农科学生课程实效性提升的探索性建议,旨在对实际教研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8.
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探讨农产品贸易的耕地资源效应,本文在核算1986—2016年全球农产品贸易隐含耕地资源量的基础上,揭示了全球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演变特征;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全球虚拟耕地流动演变的因素。结果表明:①1986—2016年全球农产品贸易导致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增长1.74倍,虚拟耕地输出国(地区)主要集中在耕地资源充裕国家(地区),且输出量迅速增加,虚拟耕地输入国(地区)则主要为人均耕地资源较低或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地区)。②从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及区域关联选取相应指标对虚拟耕地流动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口规模、人均收入、贸易协定对虚拟耕地流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人均收入增长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地区)影响具有显著差异;输入国(地区)土地和水资源禀赋对其虚拟耕地流动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贸易国(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虚拟耕地流动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中国自2004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虚拟耕地净输入国,作为耕地资源绝对稀缺国家,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农业资源短缺的加剧,虚拟耕地资源输入量将持续增加,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虚拟耕地的可持续供给。  相似文献   
79.
左孝凡  陆继霞 《资源科学》2020,42(2):274-285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引导农地有序流转对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构建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以农户未来陷入贫困风险为贫困的测量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研究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①在贫困脆弱性视阈下,分别以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和0.3贫困脆弱临界值标准,仍有22.3%农村居民群体处于贫困状态,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脆弱性水平分别为0.295和0.258,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②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居民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③农地流转的农业产值增长效应达0.573,农地流转可以通过提高家庭农业产值降低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为此,提出了加强深度贫困区扶贫力度,提高深度贫困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0.
找出推动文明演进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大力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技术—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业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农业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它包括以人为主体的农业通用技术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地理环境的变迁;②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木石锄耕农业文明、青铜时代金属器锄耕农业文明、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文明、机器时代工业化农业文明和计算机时代信息生态农业文明五个阶段;③农业文明的演进呈螺旋式上升,其形态的演变是农业技术经济范式三组分及其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演化的结果;④促进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核。建设以绿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信息生态农业文明将是未来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