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08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1.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个规律的实现要取决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社会主义革命需要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能把这一条件绝对化,从而以为只要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落后国家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苏联剧‘变也不是因为社会主义搞早了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在《芙蓉镇》中,古华以喜剧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两个悲剧性的人物——秦书田与王秋赦,无论是王秋赦还是秦书田,他们的言行都令人发笑,然而笑过之后,却更令人想哭,那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悲哀——时代的乃至民族的悲哀!这些扭曲了的灵魂,使读者看清了在那个愚昧时代里极“左”路线给人们造成的伤害,也揭示了荒唐年代里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5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厚的人学渊源,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根据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与实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全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开拓了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4.
老子之所以揭橥“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够滋润万物;水顺应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与物无争……,因此,圣人应师法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成就上德者之人格。  相似文献   
55.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6.
东汉是经学从神秘的荒野穿越而过走向人性自觉的时代。三家《诗》因其自身素质的不同,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本文阐述了三家诗在这个时代兴盛与衰亡的发展曲线,并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另一方面,三家诗均具有时刻关注着现实与政治的共同倾向,并且对经义的思考与理解都更加深入,但比之《毛诗》,毕竟缺少了点独立的经学精神,这样在《毛诗》的竞争与汉魏易代的巨大变迁中,很难顺时应变,于是迅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7.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表达了他对现代人内在世界、复杂心理和悲剧命运的探索.奥尼尔认为命运的神秘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属性,莱维尼亚可以说是现代人悲剧命运的抽象化身.其悲剧源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两种纯粹价值的矛盾,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58.
《我的内陆》好比是蒋韵的一次精神着陆。蒋韵通过它既是在完成对一座城市的书写,也更是在撰写一部女性精神成熟的历史。它对蒋韵的意义就在于:她绘出了自己的精神故乡,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精神依托。蒋韵把自己对城市及女性命运的解读化作令人百读不厌的语言款款潜入。它呈现给人的是一片语言美景,生机蓬勃,色彩缤纷。  相似文献   
59.
王利锁  曹艳 《天中学刊》2012,27(5):43-45
曹植的《蝉赋》不仅是一篇咏物赋,更是一篇寓言赋。曹植借蝉的形象来写照和象征人生命运,寄寓了他对人生存在命运悲剧性的深深思考与感叹。  相似文献   
60.
《边城》人情世界善美的营造与人物悲剧命运的结局之间的冲突,透露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巨大矛盾与痛苦,探其根源是时代背景与文化理想的冲突、湘西现实与童年记忆的矛盾造成了《边城》文本叙事的断裂与破绽。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作者作为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员,理性的力量难免和感性的愿望发生难分难解的纠葛,进而影响作者最终的判断。最为重要的是这同时也成就了《边城》的丰富与复杂、深刻与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