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2975篇
科学研究   17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35篇
综合类   22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教师道德从何而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分析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的突出表现、产生根源和解决对策 ,指出教师道德首先来源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切实保障 ,而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种途径。要妥善处理教师素质与教师待遇、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结合学校实际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人”为先,既要牢固“首位、思想,强化“师表”意识;又要着力“课堂”教学;狠抓“养成”教育,营造“环境”氛围,构建“机制”育人。  相似文献   
43.
儒家“立德立功”观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陈霞 《中国德育》2006,1(10):53-55
儒家把立德立功、为国为民谋利作为评判个体有无价值的重要依据,并以此为人生的不朽追求。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个体的发展意义重大。重温儒家立德立功思想及相应的培训方法,对当今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4.
引礼入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史上的重要内容。在汉代,引礼入法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大量运用于法律实践,呈现出法律的儒学化和礼治的法律化等特征。先教后刑、“原心论罪”、“亲亲得首相匿”和司法官吏的儒生化等构成了汉代引礼入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5.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养成的关键阶段,为使大学生理性地看待现存的社会问题,良好适应改革带来的社会变革,树立远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46.
中国高校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师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教师间学术职业结构的分化,由过去教师-行政人员间的二元结构,演变为现在的教师-课题经理-亦管亦教亦研的“学者官员“-纯管理者之间的多元关系和分层;另一方面指教师本人职业的分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学术角色的多元化.此外,本文还从大学学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课题管理商业化操作、教师量化考核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引起这一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后果.  相似文献   
47.
针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在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采用全程导入法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步骤是:专业教师明确本专业具体岗位的应职应岗能力要求,对新生进行启蒙教育;学生选定毕业就业方向和相应的综合实践任务,进行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48.
个人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是一定时期社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应该首先从个人的道德建构做起。先进的个人道德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有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9.
我国社会学界对个人社会化的目标和标准问题的忽视并不意味着该问题不重要,以人作为类所应具有的本真意义为背景,结合西方社会的发展走向,联系我国转型社会的实际,可以推出社会化的原典标准和道德性目标,在应然思想方式的指导下,将社会化的目标和标准结合并统一起来,就能在更高层次上指导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昭示社会化研究的新动向,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0.
儒学中的道德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通过对儒学中道德涵义的考据,可以发现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社会中外在的制度以及礼仪、风俗规定了道德的含义,人与道德的关系也就是制度中的人的依据,因此,现代儒学语境中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有区别,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都在于成人、成士、成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