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5篇
教育   4013篇
科学研究   65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71篇
综合类   3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9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92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468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从加强学科建设谈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出发,分析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现状,论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2.
学科馆员与参考馆员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学科馆员和参考馆员产生的历史背景、知识结构以及服务重心、对象、内容、模式、素质能力要求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提出参考馆员向学科馆员角色转变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3.
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内容及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应从五个方面对学科馆员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并列出了学科馆员服务工作年度考核的测评指标及标准分值。  相似文献   
34.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围绕学科建设、丰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完善图书馆的学科采访体系、建立学科导航库以及创建特色馆藏品牌等方面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及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用户利用的角度,以广州"教育E时代"主题资源库检索系统为例,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抽样问卷调查和重点用户访谈等方式,全面评价教学资源库各项指标性能。针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相应提出了增加本地资源、优化分类体系和数据存储格式、优化检索窗口设计、简化检索界面、增强系统交互性等策略。  相似文献   
36.
从参考咨询和学科服务的发展历史、工作内容、从业人员、服务特点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 认为他们一博一专、优势互补。为图书馆从实际出发,建立适合本馆情况的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7.
对学科馆员制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艳 《图书馆论坛》2006,26(5):256-258
当前,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文章对现有几种“学科馆员制度”定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真正涵义和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工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黄俊贵 《图书馆论坛》2006,26(6):183-187
论述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与传统服务关系、学科馆员与传统参考咨询员、知识服务主要特点与工作模式,以及如何实现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39.
从学科信息门户的含义及类型入手,论述了学科信息门户知识组织体系的原则及知识组织的内容:分类法、主题法和分类主题一体化。  相似文献   
40.
彭前卫 《图书馆论坛》2006,26(4):8-11,7
主体性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关系是主体虚拟实践所构建的,虚构性是其本质特征。在从现实到虚拟转换过程中,主体的非理性冲破了理性的束缚,主导了主体的行为,造成了网络信息活动的失范。从主体性角度来看,防范网络信息活动失范,应从增加制度供给和强化主体理性着手,通过引导主体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网络理性,以人的理性规范和引导非理性因素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