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2021篇
科学研究   32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60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结合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各类课程设置,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和可行性分析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物理学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2.
为了了解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评价制度的情况,提高民族地区物理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跟部分教师访谈的方法,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3.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就课程内容组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重点介绍了课程教学时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4.
在原子物理学的教学中,存在两条线索。一条是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按照原子物理学理论从简单到复杂而发展的线索。另一条是与原子物理、量子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应用相应的历史线索。前者使得学生认识到原子物理理论的内在逻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后者则与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伟大的科学家相关。认真地梳理和挖掘这条线索的内容和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思辨的能力,是课程教学的升华。在原子物理的教学中,对第二条线索的人文教育价值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5.
浅谈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精心创设各种物理情境,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行多问、多变、转向等发散思维训练,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的热情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6.
安阳工学院在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培养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安阳工学院特色、可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交流、借鉴的全新教学体系和模式。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大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指导学生用计算和绘图的方法对质点运动过程的细节进行了详细探究,辅导学生解决了应用微积分思想和矢量计算的困难,顺利求解了问题,使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8.
其实许多初中科学知识都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物理也是从生活中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在新课程的要求下,物理实验教学要求做到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09.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how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WB) may facilitate collective meaning-making processes in group work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case, first-year students attended group-work sessions as an organised part of a basic physics course at a Norwegian university college. Each student group was equipped with an IWB, which the groups used to write down and hand in their solutions to the physics problems. Based on a Vygotskian, dialectical st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 IWB in the group-work situation. From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video data, we identified four group-work processes where the IWB played a key role: exploratory, explanatory, clarifying and inser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WB may facilitate a ‘joint workspace’, a social realm in which the students’ dialogues are situated.  相似文献   
110.
This study argues that student-centred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can be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enculturation into the discipline and into a physicist’s profession.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academics and students from six master degrees in physics in three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 suggest that student-driven classroom activitie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or integration in research groups/projects enable students to engage in practices similar to those which are part of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routine. Through interactive, participative methods reminiscent of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students develop a range of abilities necessary in a physicist’s career: capacity of explanation, argumentation and defence of claims; analytical reasoning; capacity to critically review literature; ability to discern research paths worth pursuing; writing skills;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ese give them a first taste of what it is like to be a physicist and ease their transition into a professional physics care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