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2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3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黄燕玲 《云南档案》2006,(3):26-27,29
有人说,舞蹈是生命最直接、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体现,刀美兰的舞蹈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出生于“孔雀之乡”的刀美兰,从未受过舞蹈专业训练,凭着对舞的执著,对美的热爱,在傣族传统文化的薰陶下,自然天成。12岁时成功扮演了由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工队排演的小型舞蹈《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的楠木诺娜,被当地群众誉为“傣家的金孔雀”。1961年,周总理在泼水节上看完刀美兰表演楠木诺娜的傣族舞蹈后,亲切地对她说:“你们傣族很喜欢孔雀,孔雀要高飞嘛!”  相似文献   
82.
傣族服饰是该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其独特的款式,尤其是女性的短衫和筒裙,从当地的动植物和建筑中模仿的花纹以及和当地雨林气候相得益彰的服饰颜色,既是傣族人民智慧的产物,而且蕴含着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暗含着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美学理念。傣族服饰以其特有的样式和亮丽的颜色为民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一笔。  相似文献   
83.
古代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土司统治者设定“世统其兵”的土司军事制度,主动利用土司军事武术来组军征战,捍卫疆土,维护其世袭地位.因此,土司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服从于土司军事战争的需要.土司注重军政建设,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土司军事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傣族武术”及“壮族武术”这两项具有鲜明土司特征的土司军事武术项目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土司军事武术形成的历史背景、特征及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84.
贝叶经是佛教经典的一种重要载体形式,是傣族贝叶经档案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傣族贝叶经档案的发掘问题,期望社会各界尤其是档案界对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85.
那一年春节,我正好在外地出差.同事担心我会想家,除了晚上热情地拉我去他家过节外,又为我弄来了DVD影碟机和当时正在走红的一些碟片.记得长假第二天的晚上,四周静得出奇,我独自靠在招待所的木板床上,眼泪鼻涕地观赏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那风光绝美如俄罗斯油画、远离当时各种政治运动也远离阴谋远离陷害远离折磨的北方小村庄.……  相似文献   
86.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R21-1,图1)位于云南南部,与老挝和缅甸接壤。这里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傣族约占三分之一。唐宋时属南昭大理国,大理国盛德五年(1180),帕雅真统一了傣族,建立景龙金殿国,以景洪为中心。明代隆庆四年(1570),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为十二个版纳(傣语“十二”为“西双”,“版纳”为一千亩之意,一个版纳为一个征收赋役的单位)。  相似文献   
87.
普洱傣族佛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傣族村寨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要数佛寺和佛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孟连中城佛寺、景谷迁糯佛寺和孟连大金塔、景谷塔包树·树包塔等。佛寺不仅是傣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集傣族文化教育、史料收藏和艺术展示为一体的场所,对傣族传统文化具有传承和保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88.
傣族体育与"水文化"缘由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延超  饶远 《体育科学》2006,26(4):76-79
采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调研、矛盾分析、逻辑推理和比较等研究方法,从人文地理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生机制入手,阐述了傣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文化内涵,揭示出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自然环境根源和人文环境根源。其中,傣族“水文化”是产生这一文化异质性的核心因子,而民族体育则在文化的内涵与层次上充实和丰富了傣族“水文化”,二者在物质流动与能量流动的交互与共生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9.
陶红  周文璟 《大观周刊》2006,(43):18-18
早就听说,距离西盟县城两公里.在翠玉般的山林之中,秀美明洁的勐梭龙潭旁,有一个西盟唯一的傣族村——勐梭村,是200多年前,从缅甸迁徙而来的;勐梭镇还有着西盟唯一的一块3000余亩的河谷川坝,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生态景观,这里傣族风情浓郁。于是,我们决定逛逛佤山的古老傣寨,看看别样风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90.
李延超  饶远 《体育科学》2006,26(11):41-48
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