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1485篇
科学研究   221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84篇
综合类   19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analyze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Shōji Sōichi's Chin-fujin (The wife of Mr. Chen), an intricate story of an interracial family in colonial Taiwan struggling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ir cultural identification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olitical upheavals in the late 1910s to the mid-1930s. The novel was well received in wartime Japan and received a 1943 Greater East Asia Literary Prize. Contemporary critics praised it for depicting the perseverance of a Japanese woman married into a Taiwanese family and for representing a Han-Taiwanese intellectual realistically. Yet it was the political effect of the novel that was appreciated by those who selected it for the prize. Shōji demonstrated how the policy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could be acted out in a site of family life, the site that was regarded a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colonial control. He depicted a Taiwanese elite man, his Japanese wife, and their mixed-blood daughter as trying to transcend the old categor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metropolitan Japanese and natives of Taiwan and seeking a new unified identity position based on colonial Taiwan. I want to show the repressive nature of the national subject formation outlined in this colonial fantasy.  相似文献   
122.
超声骨龄和中国人骨发育判读标准的骨龄判读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超声的技术发展,正逐渐被应用于骨龄的判读中。与传统的X线判读骨龄相比,超声骨龄可以自行判读,判读过程中客观性高,受人为的主观性影响较小。但是由于其技术较新,其准确性和精确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就是对同一批受试者的超声骨龄和中国人骨发育判读标准(CHN)判读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期对超声骨龄的研究提供一点依据。结果:男女两种测试方法判读结果整体成高度相关,但配对性T检验,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年龄段的相关性男性大部分相关性在0.6~0.3之间,女性相关性由0.9下降到负相关,按年龄分段T检验男女性别差异大部分均具有显著性,两种方法读数差异在0~1岁之内比例男女分别为54%和59.8%。结论:两种方法判读骨龄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与人类学发展特点以及两方法所采用的不同的判读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123.
女大学生骨质状况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女性大学生的骨质状况,探索影响骨峰值的相关因素,对苏州地区199名女性大学生的前臂和跟骨骨密度、形态学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对月经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大学生的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苏州地区女性大学生的骨密度均值低于全国同龄女性;体脂肪量、上臂皮褶厚度、克托莱指数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握力、平衡能力、月经状况和体育锻炼,是骨量生长期女性骨密度的有效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4.
骨密度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骨密度测量的常用方法,并系统划分影响骨密度的因素。判断骨密度与年龄的关系,为青少年的年龄推断提供依据,得出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与年龄相关的骨质量减少。根据测量青少年的骨密度来解释为什么男孩在青春期后期比女孩发育得快;特别对女性进行调查发现,体重与瘦组织和脂肪组织在男女各个部位的骨密度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体育锻炼对其骨质量峰值期和衰老下降期的影响及运动负荷与骨质量的关系,发现女性在绝经后期骨质量快速下降。老年退行性骨质量丢失和绝经后骨质量丢失的综合效应以及峰值骨质量低于男性的特点,使得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高于任何人,雌激素水平低下是长期的剧烈运动训练引起骨密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5.
析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含义、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阐述了体育教学风格的含义与特征及其开成的过程的四个阶段的规律特点,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6.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概述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与学术地位,探讨了这一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及未来发展的设想。研究目的旨在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框架的可行性和思路,强调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影响,体现西部大开发兴边康体富民行动中民族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7.
武术文化是围绕武术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孕育武术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文化表现出德艺统一、形神兼备、传统思维、娱乐健身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年龄特征及其训练学成因进行研究,分析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分别达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创个人最好成绩的年龄,并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较,找出二者存在的差异,并对差异原因进行训练学方面的探讨,对我国在该项目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上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9.
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参加香功锻炼的试验、测试,并采用SPA─4型骨矿分析仪以单光子吸收法测试获得骨密度有关重要指标数据,通过定量研究对比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就气功锻炼对影响老年人骨密度的诸因素从中医、西医、运动生物学科、体育理论等学科角度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0.
曾伟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106-107,118
随着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步提高。关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体育教学,注重强化高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体育素质能力,是值得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针对高职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提出若干实现途径,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