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24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41.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2.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收入了清代学者周容的《渡者之言》: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短短160个字,记录了生活中一件小事,引申出  相似文献   
143.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制、学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能力与素质等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只有全方位认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准确把握其内在办学规律,把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出质量,办出水平。  相似文献   
144.
废名是以新诗本解说进入大学课堂的最早实践之一。废名解诗,往往随意而谈,谨慎联想,感受美丽,点到为止。他讲解自己的诗显示出由于诗人“自白”所带来的一种独特的理论优势。他以诗人与批评家结合的眼光,把握一首诗传达情绪的精髓,抓住意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又不将诗阐释得过于死板粘滞而限制了读自由想象的空间。在解释程度上不要求绝对的清晰,自觉追求一种含而不露的朦胧。他的“不求甚解”的解诗特点,能带读进入诗的本世界,也余下较多的遐想空间,让读自己去思考和体味。  相似文献   
145.
已知连续函数y=f(x)在区间(x1,x2)内只有一个极值点x0,且f(x1)=f(x2),当函数f(x)的图象不关于直线x=x0对称性时,极值点x0偏向x1(或x2)一侧,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极值点偏移.  相似文献   
146.
从影响力和重要性、经验与理性、实际存在与应当存在、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有效性与真理性、意义与存在、目的性与恰当性七个角度阐释社会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7.
批评家的灼识与偏见-读司马长风的《曹禺的〈雷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的《中国新学史》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学史。该书以活泼多姿的行风格和重本体研究的批评特色见长,书中不乏作的真知灼见,但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本谨就其曹禺批评,对《雷雨》“写作上的投机心理”、紫漪形象刻画的缺乏民族性格以及曹禺对西方名剧的“窃取”等问题试与司马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48.
什么是人生的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②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首先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人生旅途有种种屈辱和不幸。司马迁那个时代,“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然而,这种种耻辱比起宫刑,算得了什么!“最下腐刑,极矣!”③一个“最”字,一个“极”…  相似文献   
149.
在众多类型电影中,暴力电影的影响是最为人所关注的一种,因为它关涉许多复杂而微妙的社会以及社会心理问题。本文以两部经典暴力电影中的声音与场景在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迁徙、复现与变形为主要论题,由继发的电影文本分析先在的暴力文本如何被认同,以及何种暴力元素与形象被认同,进而推究出暴力电影发生社会影响的一种可能情况,即暴力电影中的形象所带有的一种力量,可以转化成一种特殊社会环境中的权威幻想,作为艺术,电影对先在文本的致敬与复制,其中隐含的批评意味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0.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