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7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教育   18645篇
科学研究   889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61篇
综合类   291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1517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549篇
  2022年   300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623篇
  2019年   570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566篇
  2016年   718篇
  2015年   1151篇
  2014年   2536篇
  2013年   1749篇
  2012年   1885篇
  2011年   2148篇
  2010年   1622篇
  2009年   1420篇
  2008年   1595篇
  2007年   1037篇
  2006年   660篇
  2005年   482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由此可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课内阅读文本,我们要高度重视;相关课外阅读文本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因为课内阅读范围小、变化少,反映不出学生阅读能力,而最能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唯有对课外阅读文本的独立把握与独特感悟。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明确其中真义,生发自己的的独特醒悟,相信不少的老师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其实,我觉得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其规律尤其明显。现罄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3.
正2013年高考实用文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解答实用文阅读探究题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4.
文本是教学之源,课堂之本,高中语文课堂尤其是必修阶段。教师应把文本解读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喜欢看电视电影,热衷网络,怕看书读报,厌纸质书籍;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说新闻,怕上阅读课,尤其是怕分析课文,认为语文课本学不学无所谓,语文课听不听无大碍。这种状况,除了媒体本身的诱惑、学生自身的审美取向有些问题外,阅读教学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人云亦云缺乏新  相似文献   
115.
语文教学是从案例中总结规律性内容,并重新体验寻找规律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是语文教学的细胞,它是活生生的语文本体性知识载体。每一个文本案例,其实就是为习得本体性知识服务的;对每一个文本的教学,其实就是反复体验探寻本体性知识的这一过程。所以,在差别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寻找差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6.
117.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积累丰富的  相似文献   
1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古诗文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淘洗,渐渐沉淀为人类语言的精华。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以诵读为基础,采用“知其人、明意境、得内涵”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走进古诗文世界,可以解读出一片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9.
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解读,主流观点往往将之定位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或者从“文以载道”出发,赋予莫泊桑通过此文表达其渴望人类保持孩子的纯真的思想.这些解读似乎都正确,且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但如果从文本语言出发,则会发现其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错误或偏差.文章紧循小说语言,从字里行间重新解读于勒和菲利普夫妇,以还原作品的本来意旨.事实上,莫泊桑从文字中传递的无非是他以悲悯的情怀、客观的笔触,表达其对人言行的理解或对人性的理解,表达了人生的无奈、辛酸,因而其作品便能超越时空,永远放光.  相似文献   
120.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阅读的过渡阶段。学生从识字教学、唱读式的儿歌诵读进入有感情地阅读,尚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尤其是处于边远地区的农村小学生,要求他们有感情地阅读,更是难上加难。基于上述情况,从巧借"工具"、激发兴趣;对话文本、注重体验;拱建平台,展现自我等方面,就如何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中段阅读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