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571篇
科学研究   73篇
各国文化   32篇
体育   46篇
综合类   137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27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1.
全球化时代,"母语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怎样去应对这场危机,我们的目光不应仅停留在传播手段、文化多元等外在原因上,也需要从"母语高等教育"本身出发,去厘清包括"母语""语文"在内的相关概念之实质.由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决定了其对全球化或西方化的应和,进而从内部产生危机,对"文学四体"的强调正是其外在表征.在揭示这种现代性之外,我们还应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文"的概念,以"好文章"为基本标准找到一条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92.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由现代性催生出的新的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接受,同时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之一,语言这一特殊符号与社会权力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虚拟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立足现代性视角,对网络文化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文化背后折射出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是物理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在物理教材中增加现代物理知识的内容;将物理学前沿引入课堂教学,增设现代物理及应用技术知识课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主要方法。渗透现代物理学知识可以使中学物理教学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以推动整个教育改革,改经典式封闭教育为实际型开放教育。  相似文献   
94.
主持人语:现代传媒是现代文学重要的现代性特征之一。现代传媒诞生之后,从稿酬制度、文学创作方式、文学接受、文体特征直至文本内涵等方面,对文学均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影响研究起步较  相似文献   
95.
"华夏新国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国学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古今,建设当代的新国学。其中,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当代华夏新国学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华夏新国学只有综合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解决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外来文化的中国化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现代性问题,才能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走进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我们生活和实践中须臾不可分离的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96.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关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关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7.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困境。道德困境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现代性所倡导的理性、自由、普遍性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致使伦理生活进入了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之中。要彻底解决道德践行中的困境,就必须恢复判断力的应有地位,这种判断力是一种服务于道德目的的理智能力,一种以达致道德为道义指向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98.
窦立春 《教书育人》2011,(21):24-26
一传统"孝"伦理的合理性释疑原始社会没有"孝"观念,全体氏族成员对年幼子女与年长父母共同承担责任,没有产生厚此薄彼的社会观念。"孝"伦理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私有观念出现的必然结果,其历史合理性根植于当时社会特有的经济、政治模式之中,其"血缘——家庭——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为其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其一,认为"孝"是基于"血缘——亲亲"的自然情感。母代、子代之间的血缘情感成为母代抚养子代和子代赡养母代  相似文献   
99.
《灯下漫笔》无疑是鲁迅的现代性思想宣言,在否定一切形式的主奴关系的基点上,鲁迅寄希望于"第三样时代",树立了应然性的社会理想与人格标尺。作为一种无名而精确的表达式,"第三样时代"体现了鲁迅独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且成为鲁迅贯之一生的现代性追求。"人"的现代性自然是一方最难耕耘的土地,这正是鲁迅一生最悲观最无成就感的缘由所在;但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终极之维的价值预设,其意义又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00.
认知主体的公共性叙述了现代性社会的"公正"。知识从独立性认识对象经过模块符号化、意识形态化、定制商品化、象征资本化、媒体角力化和游戏竞技化流转为一种象征性意义结构的符号系统。知识的象征性丕变再现了不在场的在场。知识再生产演化为政治策略抑或"特殊理性"的再生产,知识亦成为精英阶层巩固其既得利益的防护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