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11.
章学诚对现实流弊的思考、批判和对刘向父子目录学精神的总结弘扬 ,确立起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的目的论 ;然后以特有的哲学观、历史观来判定目录内涵 ,使目录服务于著录的目的 ,由此建立起自己目录学的认识论 ;从以上认识出发 ,章学诚提出了加强叙录和使用互著、别裁的方法 ,期以充分发挥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 ,从而充实和完善了其目录学体系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2.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歧见迭出。实际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官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章学诚融通经史,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上的一致性;其次,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第三,在史书体裁上,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3.
理学作为宋元明清四朝的官方意识形态,章学诚能以较为客观的辩证观点视之。一方面对理学末流大加挞伐,认为其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空言天性义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对通经服古的程朱之学持肯定态度,指出宋儒的“躬行实践”,仍是值得后人效仿和借鉴的正确方法。考据学为乾嘉学术之主流,章氏指出考据学的弊病在于注重征实,而忽视对义理的掘发,未能真正领会古人删修考订的用意和治学的要领。为此,章学诚倡言“六经皆史”说,强调经世致用,这既是对理学空谈性命义理的猛烈抨击,也是对考据学严重脱离人事的有力针砭。  相似文献   
114.
115.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116.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毕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的编撰。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体系,阐述了关于方志学性质与作用、体例和结构、编撰机构、方志特点等方面的理论,在方志学领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7.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在中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抒愤、逆时、通类、救偏四个方面,论述了章学诚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并阐明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8.
清人章学诚曰:“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就文体而言,先秦是散文文体发生的重要阶段,它孕育了后世诸多文体样态的萌芽,也有一些文体在此一阶段由萌芽而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19.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文史学家。《文史通义》为其代表作。关于其中思想的研究论著颇多。有从史学角度、经学角度研究者。也有从文学角度切入者,也还有从文章学角度进行探讨者。文书档案作为文章的一部分。也是文章学或实用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少有从此角度予以透视者。现由章学诚《文史通义》来看,他应该是较早提出了“文书档案”这一术语者。一方面,章氏于《文史通义》中不仅提及了多种文书档案的种类。章氏还于许多文章中提及文书档案的工作内容。这些内容多属史志档案工作的范围。在《文史通义》中章氏明言史志档案有“实用”与“经世用”的功能、政教功能、凭籍作用。章氏关于文书档案的不少见解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0.
清代考据学反对宋明理学的形上思维方法,主张回归汉儒,以训释字义、考证典章制度的方法发明六经之大义,由此引发了清代思想界所谓的"汉宋之争".章学诚既反对纯粹空谈心性的宋学,也不赞成考据学者对宋学的过分责难.他主张"因事寓理",以调和"虚理"和"实事"的关系,并在宋学之思辨、汉学之考据之外提出了"史学明道"的思想方法,实现了对"汉宋之争"的超越,同时也预示了清中期学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