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教育   8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林逋的隐逸是内心的归隐,是心灵的自由和淡泊,而不是割断与世事的一切联系。他的酬唱赠答诗和送别诗数量颇多,几占其诗作总量的一半。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悠然自得的生命本真状态、待人的热情与真诚,以及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和评论。  相似文献   
12.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近世闽南“海内外两头家”女性财产继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闽南人从福建到台湾乃至东南亚开垦或贸易,通常是男性只身前往。他们在海外乏人照顾,结果在他乡又成立一个家庭,形成海外与家乡“两头家”的情况。涉及财产管控、资源分配这类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民间形成一套明确的书面规定,在民事上也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本文依据张士箱家族契约文书与吧城华人《公案簿》,阐述近世闽南“海内外两头家”的女性财产继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四部正讹》是我国第一部辨伪专著,在辨伪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书中,其对伪书价值有多种认识,尤其是对伪书史料价值的认识更是深刻与多方面的。然历来学者对此却少有论述,文章就伪书史料价值的内涵以及《四部正讹》对伪书史料价值认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体现伪书的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从"不A不B"格式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展示其主要的研究成果,探讨"不A不B"格式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反战文学”极少被提起,历来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更从未提及,其中表现日兵反战的作品是一道独异的文学景观。布德的日兵反战小说层次清晰地呈现了日兵反战意识生成的艰难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深化了对同类题材的内涵开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启蒙主题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观性标记是话语中反映说话人情感、态度的成分,口语语体中出现频率高,书面语语体中较少出现。"君不见"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书面主观性标记,表达言者对世事的赞叹、感慨之情,它的语义从实体动作义演变为认知情态义,后发展为话语标记,提供背景信息,这是词汇化、语法化的结果。语用上,主观性标记"君不见"使读者将注意力聚焦于后续句,便于更好地理解言者意图。  相似文献   
19.
论汉末吕布     
纷乱复杂的汉末世局,使得边地武人出身的吕布能够参与高层政治,凭借诛杀董卓的功绩与自己的勇武,在大姓、名士为主流的时代异军突起,跻身为汉末群雄之一。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以其独特的一生,折射出了汉末社会的种种现象,例如边地州郡的特殊风俗、名士与大姓之间的不协调和武人割据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产生的原因很多。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与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言不尽意"的重要原因。此外,普通语言的提示性和限定性及诗歌语义的模糊性和含蓄性也是"言不尽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