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08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实践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道路,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治的普遍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结合的建设路径,是这条道路显著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2.
作为中共党史专家兼领导者,胡乔木对中共党史学科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有太多的思考。这种思考,带来他治史理念的新变化。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党史学遭到的破坏,胡乔木科学论证了历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党史研究要坚持科学性、四面八方、历史主义、学术价值与阅读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晚年他还特别强调对中共党史研究要坚持以史实叙史,以及历史要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他的这些新思考,为中共党史学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纵深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更正某些传统观点的同时,关于争论是否存在、是否建国后的"凸显"公案、政治之争还是学理之争、胡适当年是否反对马克思主义、胡适有没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等问题的探讨,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44.
胡的清在获奖诗集《裸露的事物》中,借鉴中外优秀诗歌的精神资源和艺术技巧,融入其对宇宙、人生及庸常现实的幽邃情怀和独特思考,在真切表达现实感受、时代情绪和民众愿望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沉思品格和阔大气象,以及颇具现代感的忧患意识,当是诗集意象经营和象征创造的美学之光。诗集追求汉语新诗的品位提升,净化并滋润着我们当下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5.
本文通过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引历史事件的年份、卷次等与《通鉴》上下文、《史记》、《汉书》作比对研究,指出《通鉴》胡注注释史事年份、卷次的若干讹误,并对胡注的相关文献学价值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46.
学习观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学习观,主要包括:邓小平的学习观、江泽民的学习观、胡锦涛的学习观和习近平的学习观。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代主要领导人学习观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7.
掌叶覆盆子繁殖与栽培管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叶覆盆子,悬钩子属植物,其未成熟果实入药称覆盆子,具补肾、固精、抗氧化和抗癌等功效。成熟果实酸甜可口,富含营养,为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世界第3代无公害营养保健水果。然其仍以野生为主,亟待合理繁殖和扩大栽培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就掌叶覆盆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研发方向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掌叶覆盆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贡献:文言和白话方面做的破立工作。误导:文白对立,否定古典,反对用典和对仗,更全面贬低中国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49.
论胡锦涛同志的"为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民”观点,为我们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群众利益提出了历史性课题,也凸现了胡锦涛同志的“平民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50.
五四时期是“个人”被发现的时代,然而“人”的发现经历了从奴隶到国民到人的曲折过程。在个人主义的发现及倡导过程中,为了调和西方的人学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矛盾,梁启超、周作人和胡适等人在倡导策略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