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教育   1649篇
科学研究   21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4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6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朱恒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10
新诗在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没有能取得古典诗歌那样的成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新文学运动初期轻慢诗性肯定是重要原因。轻慢诗体,将诗与文、诗与(白)话等同,新诗文体一直受到合法性质疑;轻慢诗语,单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诗性,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及口语等同,抛弃语言传统,导致新诗语言浅白,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脱节;轻慢诗情,或以科学之真否定艺术之情,或缺少节制,走向滥情,致使诗歌矫饰空洞。  相似文献   
32.
晚清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两种不同模式。精英化的文化传播模式极力展现有关国家民族的政治理念等宏大叙述,体现出传播主体精英化的身份特征和价值立场,在特定时期有其历史意义,也有自身缺陷。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模式突出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体现了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着精英文化传播模式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末,市场化世俗化已经成为当代语境,多种化观念在世纪末的化广场上肆意地狂欢,人们普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迷失,而世纪末的中国学则沿着金钱的路标拾缀级而下,避免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深层理性追问,放弃了守护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感,我们必须对世纪末中国学中的灰色倾向,宗教蛊惑倾向和价值失衡倾向进行反思与批判,以重建学的道德理论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34.
郑轶彦 《教育学报》2004,(11):15-20
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编语文教材的选文和对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理念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认为儿童文学启蒙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缺少了解是问题的关键。因此 ,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理念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5.
冰心散对五四新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体的创新上,从对体影响最大的相互关联的体裁、语体、风格这三个要素来看,主要表现在:最大限度地将她的“爱的哲学”及其女性意识这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较完美地纳入到散这一体裁之中;对散语体光彩照人的创新;体裁、语体同体的其它因素完美结合形成其散的风格特色,这都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6.
比较学具有开放性的重要特征,随着人类跨入多元共生、相互对话和相互交融的化多元主义时代,比较学特有的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愈来愈突出,并为寻求异质化的沟通和融合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7.
美国黑人文学既继承了非洲的文化传统又成长于美国文明的土壤中,有着双重文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学《日用家当》的分析,透视了黑人文学中双重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高等学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几个问题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智,“一面理”与“两面理”,预存立场的影响,影响说服的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舆论人身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等问题都遵循着传播学的某些规律,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39.
新中国成立前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巴尔扎克从1914年开始传入中国,随着国内文学“土壤”的变化,受众层面的更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渐以重视,经林纾、周瘦鹃、穆木天等几十位传播者的共同努力,巴尔扎克著作及国外研究成果在我国的译介,取得了可喜成绩。至建国前,传播已初显端倪。文章在整理、归结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国近现代文学流变的背景、传播者和接受者实际等方面对传播情状、特征及成因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中西方文化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紧张的对峙状态,这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化的基本背景,新文学的民族化在第一个十年取得的成功与此后所遭受的挫折均可以在此背景下得到解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西文化交流环境必将进一步宽松,新世纪中国文学民族进化程也必将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