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772篇
科学研究   173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37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Martin to Brown     
The rise of the modern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wo key events, the 2012 death of Trayvon Martin and the 2014 death of Michael Brown. Research routinely showed that mainstream media’s narrative choices marginalize and delegitimize protesters and their causes, a pattern known as the protest paradigm. This study provides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how the same mainstream media system varied in their coverage of similar events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journalists challenged the predicted paradigms conceptualized in other academic work. A content analysis of national newspaper coverage revealed that news before the judicial rulings focused on protesters’ tactics (violence versus peaceful) and changed to the realm of ideas (grievances and demands) after the assailants were considered not guilty of wrongdoing. No progression was found in legitimizing coverage of protests between the two cases.  相似文献   
1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different ontological categori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Faced with the necessity of apprehending the work of art 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a theoretical approach is made on the concepts that most affect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quiddity, truth-authenticity, identity, quality, consistency, and interpretation. These are analyzed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Since conserving and restoring require making decisions that will affect the material and conceptual plane of the works, several possible paradigms that must be introduced into the deontological code of the profession a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a new paradigm is provided, that of the death of the work of art. This paradigm can serve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given the impossibility of bringing the ‘Truth’ of the artwork into the world of the sensitive. This may occur due to different conditioning factors and limitations of a material, technical, or intentional type, which affect issues that were once established as essential to the 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different types of time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are studied: biological time, the eternal present of the work, time as a constructor agent, and destructive time as a facilitator of the appearance of ruin or ruin-relic in the work of art.  相似文献   
103.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研究方法,以林语堂“闲适文学”之东冷西热现象为借鉴启示,对武术修身在清末民初、民国迄今所遭遇的历史境遇和今天所迎来的时代发展机遇进行论述。旨在呼吁新时期社会条件下,修身将作为武术之一重要价值的彰显,以促进武术未来发展之路更加宽广。主要结论:1)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而非林语堂“闲适文学”的优劣,决定了其“东冷西热”现象的发生,及其独特的历史命运和遭际。2)修身在武术研究中地位的历史演绎,经历了清末民初作为提升武术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抓手,到民国迄今伴随“科学”彰显对武术修身的理论忌讳及掩蔽这样两个历史节点。3)当今社会语境下修身又迎来了适宜的成长土壤;武术研究者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修身这一武术理论研究新动向;既是武术之理论研究跟随历史演进步伐,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地造福于人类生活,也是武术自身能够在当今社会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4.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不同市场结构背景下各类微观主体的竞争行为和竞争绩效,探讨政府规制政策的选择,是长期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在考察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不同流派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后发现,产业组织理论及范式的演进实际上是一个在批判中对结构主义的SCP范式不断改造与完善的过程。近20年来,随着产业组织领域经验性研究的复兴,大量学者在一系列实证检验中发现,就考察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与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经验性研究而言,SCP范式的作用仍然大于其他分析范式。换言之,可认为其他范式是对SCP范式的完善与发展,这些范式相互结合,在观察、分析产业组织现象时优势互补,更贴近于对真实世界产业经济行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6.
范式产生于自然科学范畴。这一术语十分重要,内涵十分丰富,却很难定义。尽管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其实还是有其明确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规定性,那就是学科基质。虽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范式概念至今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但是范式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文化价值意蕴却是鲜明的:通过对范式的研究,推动教育科学的改革,以人的主体性构建研究共同体。增强研究的规范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107.
从强调教师教育到关注教师学习,蕴含着教师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变化。在教师学习视野中,听说评课是教师学习的基本场域,蕴含着教师学习的多种可能形态。在个体学习意义上,包括通过“在行动中的反思”发生的学习、对他人直接经验或反思性经验的学习与通过“对行动的反思”发生的学习;在团体学习意义上,包括单环路学习与双环路学习。  相似文献   
108.
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现实困境和解决之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对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意识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然而,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面解决的关键在于建构平等对话的语境和文化,以及确立多向交互式指导关系,强化监督、考评工作,并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9.
在中国的民族主义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中国式的民族主义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现象,并且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中国的教育要发展,必须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必须突破中国式民族主义思维范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0.
网络艺术已日渐形成自己的后审美范式,即虚拟现实的符号审美、在线交互的活性审美和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这些艺术审美方式的变异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网络时代的必然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