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3330篇
科学研究   17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00篇
综合类   27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生命在教育视野中的缺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缺失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的无视人的存在,无视人的生命。这些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生命在教育中突现出来。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2004年有关生命关怀教育的文章进行综述,试分析生命关怀缺失的现状,及如何进行生命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62.
论太极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通过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练习,不仅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能切实地掌握一至两项终身锻炼身体的好方法,而且通过太极拳练习中的修身养性,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能产生直接的、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教师人格始终与教育构成有机的整体而影响受教育者。教师人格是一种教育影响,它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教育价值。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加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内容,使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4.
人的素质结构是由民性素质、个性素质和人性素质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现代素质教育必须融培养学生民性、发展学生个性和弘扬学生人性于一体,以培养民性为基本、发展个性为核心和弘扬人性为追求,达成民性教育、个性教育和人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5.
文化人格是指体现一定文化精神的个体品格,尤指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体现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综合品格。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人格的价值标准主要是看其人生境界所达到的高度。语文教育应把塑造理想人格和提升人生境界作为根本的培养目标,要发掘经典文本的文化蕴涵并拓展文化领域以促进文化人格的培养,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该文把审美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阐明了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相似文献   
67.
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的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调查中对151人员与候选人进行了个性特征的比较,对男性与女性在外语、计算机等有关方面进行了性别比较,对不同学科和区域人员进行了学科性质和区域的分析,揭示了我省高科技人员培养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也使平常所注意不到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在科学的统计推断分析的基础上,对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8.
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心理测试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从两千多年前“考试”一词的出现,经历了多少次的变化,直到今天的考试制度的建立。今天的考试制度,就以有代表性的高等学校入学资格考试而论,当然不能认为是尽善尽美的,但它却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专业人才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任,并且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中。考试是工具、是方法,工具是无可指责的,关键在于怎样用它。我们希望它能发挥更积极更广泛的作用,提出了在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增加心理测验的构想。  相似文献   
69.
本文对指数场合下定数截尾步加实验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优化设计的方案,推广了文[2](1989)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rudeness experienced by academic staff from students, co-workers and senior staff members. The focus of much of the rudeness literature in an educational setting has been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of rudeness, predominantly in the classroom.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of academic staff rather than students, and to broaden consideration of rudeness beyond the classroom, to include e-mail. Using a mixed-methods questionnaire, with both closed and open questions, rudeness perception, impact and response was examined across a sample of 122 academic staff from Scottis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level of rudeness and the impact of rudeness on staff. The qualitative segment explored responses to rude e-mails across three sources; student, colleague and senior colleagu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cademic staff reported similar levels of rudeness from students, co-workers and senior colleagues. Faculty who reported high levels of neuroticism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a negative impact of rudeness. Academic staff also reported that their response to rudeness could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instigat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staff reported that they would be likely to reprimand a student, in comparison to a colleague, for rudeness. Staff were more likely to seek an informal resolution to rudeness with a co-worker, rather than a student.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rudeness on faculty and indicates that rudeness may come from several sources in acad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