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看《十月》     
钟晶晶的中篇《手纹》情节完整,线路清晰,语言紧致——这听上去都像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但若真能达到却值得大力表扬。小说讲述外婆沈淑敏的一生。讲述中,“外婆”与“沈淑敏”作为对人物的指称不断交替出现,仿佛把叙述的视点推近来又拉远去,故事遂在两个或更多的空间位置上推移摇摆,有一种迷人的恍惚感。  相似文献   
12.
看《十月》     
有些小说就是从一个动机出发越走越远:某种意外撕开平淡的现实,虚构的力量推动裂纹不断蔓延生长,情节一步步走向紧张,最终将生活下面的深层结构暴露在文本当中。《十月》2009年第3期作为头条的中篇小说《琴断口》(方方)显然属于此类。  相似文献   
13.
第7期《山花》"小说家自荐"栏目发表的是叶兆言的短篇小说《十一岁的墓地》,在创作谈中,作家坦承小说素材来自童年回忆。对于叶兆言这样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现在又有从未使用的童年经验入文,可谓弥足珍贵。十一岁的老木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  相似文献   
14.
第5期《山花》开篇是范小青自荐的《父亲还在渔隐街》,乍一看像是底层人群留守子女问题,而竟然被写得颇有些先锋的意思。娟子的父亲进城打工,一去经年,后来就再没了音讯,唯每月按时将钱寄来,成为勉强维持的微弱联系。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叫做"渔隐村"的地址。按图索骥的娟子在陌生的城市里不断地失望,又不断地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喜欢现代派戏剧,我建议你到高中毕业班去,在中午放学的时候,立在大门旁看。你会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向你拥过来,让你莫名其妙地感到窒息。你会惊诧这些人怎么竟如此相像:他们都穿着同样死气沉沉的冷色校服,脸上漂浮着同样的备受摧残的表情,眼皮同样地红肿着,眼睛里流露出同样无力的目光。如果你日复一日地看,你会看到脚下的花儿开了又败,败了又开;你会看到树上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而人却一成不变地僵硬地走出来,像极了从轰鸣的机器里成排成排地输送出来的机器零件,泛着灰冷的金属光泽。  相似文献   
16.
看《十月》     
出生于1980年的南飞雁21岁时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相比少年成名的诸多“80后”明星,出道并不算早,但是至今也已9年。20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瓷商》以此前少有人关注的豫商的历史与文化为题材,对于一个年不满30的年轻人来说,无论如何算是大手笔。在写作这部作品时查阅大量文献,亲至实地调查,在第一手的经验当中萃取小说的材料,这样的写作方式相对于以想象力著称的80一代,也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本期评刊对2009年初全新改版的<青年文学>予以特别关注.在传统的期刊体制中,<青年文学>是专职面向青年读者、培养青年作家的主要青年刊物之一.这些年来,随着期刊整体的老年化、边缘化,<青年文学>也日益陷入困境.新改版的<青年文学>显示着明显的突围努力,无论版式、装帧,还是主题、内容,都对<鲤>(张悦然主编)、<最小说>(郭敬明主编)等"80后"新文学期刊有所借鉴,更有所比拼.比起这些靠市场崛起的新期刊,<青年文学>具有远为深厚的传统、体制资源,但同时也必然受到惯性制约.能否在主流期刊整体老去的格局下重建青年读者群,并在市场比拼中保持精英定位,是其转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值得深入观察.本期恰连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可惜,除了老作家王树增的纪实文学<解放战争>(<当代>)外,其他各刊的"献礼"作品大都虚浮应景,与影视等主流文艺形式相比,明显分量不足.这也从侧面说明文学期刊社会影响的弱化,虽然每每自苦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但实际这一脉创作的资源已经断档匮乏.不过,历来期刊第5期也是征订期,刊物总备有重头戏,这次也不例外.篇幅所限,本期重点摘编各刊推出的重要作品点评,其他作品从略.(主持人邵燕君)  相似文献   
18.
9、10月《山花》、《作家》的小说好看者居多,读时只觉乱花过眼却鲜有夺目的亮色。有先锋追求的作家学会讲故事固然不坏,如果只满足于讲故事则不免令人有些担忧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看《十月》     
进入2008年以来,《十月》期期都推出精品。第1期是新发现的汪曾祺的旧作,第2期是叶广芩的《豆汁记》,本期是石舒清的《父亲讲的故事》,这在期刊普遍不号气的今天是相当不易的。石舒清是当今文坛中少数"耐得住"的作家,这几年一直在小说的诗化和故事化之间探索路径。诗化固然隽永,但淡到极处却不能引人。于是,石舒清向小说的根部探寻,从"讲古"中恢复小说的传奇性。这番努力在上期《花城》中的《麻花客》已经见出,而在本篇《父亲讲的故事》中更出效果。小说精短有味,引人入胜,看似笔记小说,而现代小说观念,特别是"纯文学"的叙述意识和语言的锤炼功夫已化入其内。读石舒清这样的小说,让人感到中短篇小说还是有看头的。近年来,海外作家异军突起,此番,旅居加拿大的陈河又献佳作。《西尼罗症》(《人民文学》)以摇曳多姿的笔致将动荡不安的全球化经验渲染开来,颇得小说的"模糊"韵味。新锐作家乔叶和鲁敏也推出了耐心之作。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收获》)将强烈情感和深切体验注入到世俗书写中,缓慢细密中有撼动人心的力量;鲁敏的"离歌》(《钟山》)走的依然是沈从文"边域》的路数,从语言到意境都很干净,虽然依然像学徒的作业,但已圆熟到几乎挑不出毛病。残...  相似文献   
20.
年底《山花》、《作家》刊发的诸多小说,以中篇小说最具吸引力,长篇小说次之,短篇小说则相对较弱。[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