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323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5篇
综合类   12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高职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担负着重要职责。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长,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更要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自制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2.
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用绘画领域李思训的北宗、王维的南宗,来对应诗歌领域写实派的杜甫、神韵派的王维,说明中国旧诗、画在正宗、正统批判标准上存在分歧。实际上,绘画的“南、北宗说”编排体系混乱,且“南、北宗说”主要是针对山水画,难以概括整个绘画领域的全貌,因而在推理上存在以偏概全的漏洞。对于中国旧诗而言,钱钟书赞同“神韵无处不在”之说,那么杜诗也就成了最富神韵的典范,就不能与王诗的神韵构成对立。中国诗坛的头把交椅虽然不是王维,但广义上的神韵派却堪称中国旧诗的正统。  相似文献   
153.
大学学科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孕育于学科.学科是大学的组织基干.只有构建并强固学科文化这根支干,才能不断完善和丰富大学的主体文化.基于这一认识,以分析学科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为重点,并相应提出构建学科文化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4.
文章试图对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流派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从语言性质,语言学习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出发,文章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研究方法;其次,文章追根溯源,分析比较了两种语言学流派所反映的不同研究传统;最后,文章揭示两种语言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加强道德修养;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实践;为当代大学生增添人生情趣,使生活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6.
对《所罗门之歌》的精神生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生态批评理论中的精神生态思想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思想,揭露了反映在小说中主要人物身上的精神疾病的症状,分析了精神疾病的深居原因,即物质主义、黑人文化传统的缺失和种族主义,并尝试在此基础上为解决精神疾病问题提出出路。  相似文献   
157.
《山海经》作为我国重要的典籍之一,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而其巨大的文学价值则为很多学者所忽视。本文试从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这一视角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和探究其文学价值:丰富的直观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间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包含丰富神话思维的神话传说经常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素材;神话思维的原始生命观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具有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58.
从声、调、谱、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西音乐的比较,中西音乐差别的根本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西方文化的开放性造就了西方音乐的统一化、标准化,进而形成西方抽象的音乐发展逻辑体系。中国农耕文化的自给自足性,是形成中国音乐近人声、尚自然、展个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9.
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当时,对以民族和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的反思就开始了,反思贯穿整个20世纪。每个时期的反思,都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和角度。新文化具有巨大的文化张力,对它的反思,当然也就具有了极其丰富的阐释空间。这种不断扩张着的阐释性反思,不但蔓延整个20世纪也将在21世纪不断引发思考和争论。  相似文献   
160.
英汉诗歌传统各有自身审美取向,因此“意境”在汉诗为“美”而在英诗则未必。本文依据近年相关文献,从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审美传统以及语言文字特点等方面,概括其间差异及其根源,探究目前条件下汉诗“意境”英译籍而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认为目前汉诗“意境”的传译的可接受性主要受限于某些观念差异,而观念属后天形成,是可以改变的,译文读者也并非仅是被动接受译作信息,因此观念差异并不能否定“意境”传译的可能性,更不能否定其所具有的传播原语文化、影响译语读者价值观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