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3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湖南省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南省是长江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这取决于该地区的三大背景,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及整个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作者通过近期收集资料、野外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在本文中概述了该省的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其原因。第一,湖南省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并且类型多样;第二,自然水土流失正在减弱,而人为水土流失正在增强;第三,土壤侵蚀的总体面积有所减少,而水土流失的程序没有明显下降。作者认为,这种状况目前在南方丘陵山区具有普遍性,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尤其要尽快遏制呈增长趋势的人为水土流失。首先,迫切需要加强现有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的主管地位;其次,必须广泛呼吁国家和社会对落后丘陵山区环境与发展的投资与援助;同时,应该积极采取诸如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干部考核机制、加强广泛的社会宣传以及环境教育等各种手段,有效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意识;此外,要加强南方丘陵山区生态建设及其工程治理的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该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效果。  相似文献   
32.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文章以江苏省原锡山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85年~2000年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指结构变化)的态势.对研究区域城市化发展主导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机理分析,认为城镇化发展主要带来人口、经济的非农化及农业集约化的发展,这些影响都在土地利用上得到落实,并通过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变量,同时尝试性的将各类用地变化率绝对值之和定义为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标准,并构建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分析,得出研究区域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章还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原锡山市城市化发展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倾向进行了相应的数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导致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不再因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增加耕地占用的边界年份在2014年左右.  相似文献   
33.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4.
资源节约评价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海霞  朱德明  黄贤金 《资源科学》2008,30(12):1973-187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然而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已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就成为当今资源紧缺状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城市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投入型节约、技术型节约、循环型节约、消费型节约、保护型节约等5个方面构建资源节约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资源极度匮乏且又是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的南京市为例,进行资源节约程度的评价,并就各指标1986年~2006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借助GDP增长拉动分析技术测度资源节约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的资源节约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不断提高;投入型节约是拉动资源节约的主导力量,消费型节约和技术型节约对节约型城市建设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在今后工作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35.
赖力  黄贤金 《资源科学》2008,30(10):1579-1584
摘要:网围养殖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生态环境胁迫效应亦较强。以网箱养殖对东太湖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分析为基础,对1984年~2003年湖区网围养殖的生态环境成本做出测算。结果显示:①近年来网围养殖的生态环境成本占其产值20%强;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区生态环境成本快速攀升,90年代中后期更是进入高成本持续阶段;③成本结构中,水资源供给成本、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失几项最多。最后,笔者提出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提倡轮种轮养和生态养殖,强化规划先导,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及实施生态补偿等对策以有效减缓东太湖的生态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36.
文章回顾了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学科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在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国内外科研合作等方面的设想。  相似文献   
37.
区域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差异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研究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科学合理的促进农地流转、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农村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市7镇319份实地随机抽样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率、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与等级公路的距离、家庭恩格尔系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户口所在地等因子对农户流转参与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上海、南京、泰州、扬州,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的排序有所不同。由于微观单一经济因子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基于各地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决定因子的差异,针对各自影响力最大的因子,采取措施,可以激发农户农地流转的愿望,从而产生流转的行为。研究通过数学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农地市场发育的定性研究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38.
为科学评估高校图书馆馆员发展的影响因素,文章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为例,分别从馆员总量及其硕士、博士比例、高级职称比例等成长方面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文章应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分析得出馆员总量与纸本借阅数量及入馆读者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员总量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基于列联分析,探究高校性质与馆员硕士、博士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员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类院校馆员硕士、博士比例与学生规模、纸本文献总量、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依据以上研究结果,为促进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从发展规划、馆员评价机制、馆员成长及新型专业馆员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9.
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粮食生产绩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吕晓  黄贤金  陈志刚  唐健  赵雲泰 《资源科学》2010,32(12):2343-2348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政策调控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德尔菲法量化了耕地保护政策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的耕地、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等传统投入影响因素对粮食总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贡献作用;同时,粮食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耕地保护政策强度等市场与政策因素也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贡献作用,并且其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劳动力;其中,耕地保护政策强度每加强1%,则粮食总产量可提高0.023%;但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与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均大于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且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相对最高,说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及粮食价格对产量增加的直接作用与经济诱导比耕地保护政策的间接作用贡献大,价格的经济诱导作用比政策效果要强。耕地保护政策是粮食生产中的基础性政策保障,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生产绩效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结果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40.
中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陈志刚  王青  赵小风  黄贤金 《资源科学》2010,32(7):1387-1392
揭示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对于提高土地执法与督察的工作效率,节约公共管理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作了系统分析与提炼,并进一步借助计量经济模型估算了近年来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蔓延速度。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空间布局总体较为分散,但在长三角和华北平原等局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②从时序变化来看,土地违法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空间蔓延趋势明显,并表现出阶段性的空间集聚特点。论文最后也为促进我国土地执法与督察工作的高效开展提出了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