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和图式获得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认知技能和图式获得是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它们都与认知负荷有密切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由斯威勒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然后讨论了认知负荷与图式和技能获得的关系,在明确了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后,进一步分析了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心理学乃至所有科学研究,需要的不仅是事实和逻辑,同样需要隐喻和故事,也就是说心理学的修辞是多方面的。然而,历史上对这个问题却是忽视的,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从措辞学的视角反思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麦克洛斯基提出的有关经济学专业的措辞学“四纲要”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心理学中的措辞问题,重点探讨了隐喻和故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创新素质培养的建构主义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可以重新审视创新教育问题。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基础是知识建构,在长期的知识建构基础上形成专长方能有所创造。就学生的“创造”或“创新”而言,主要应使用个体标准加以衡量,不可误用高端的社会标准。建构主义强调的恰恰是学生要在个体与环境或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知识,反对长久以来支配着教育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参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相应的师生观、教学观和评估观等,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诸方面基本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4.
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研究总结出了建构主义教学的7个核心特征: 1.在整体的教学氛围或环境上,以学习为中心,而非教师中心或内容中心; 2.在教学内容上,侧重来自现实的或真实的世界的知识,而不是纯理论化的;  相似文献   
45.
数学应用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事实及其关系,称为集合关系.传统的问题表征模型强调了集合关系的语义含义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而关系复杂性模型则强调了集合关系的等级复杂性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但二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目前尚不清楚.通过自编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任务,以76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初步探讨了乘法语义含义(组合、比较、转换)和等级复杂性对于分数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乘法语义含义和等级复杂性都会影响应用题表征的难度,且交互作用不显著;(2)3种乘法语义含义中,比较含义更难于表征.  相似文献   
46.
信任代际传递的中介机制:一个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母可能是塑造子女人际信任的重要力量。父母的信任水平如果能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就表明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现象,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完整揭示信任代际传递实现的路径。基于对信任文献的分析,文章区分考察了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实现代际传递的可能中介因素,提出了信任代际传递中介机制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7.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种宏观的社会变迁究竟对个体心理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就心理问题、焦虑、抑郁、自尊等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横断历史研究,试图考察青少年心理的变迁轨迹及其与社会变量的关系.这些研究得到了一个大体一致的结果: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本文分析了该现象的社会根源及其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8.
49.
创新教育的系统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提出了创新的系统观,认为创新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教育创新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创新素质是由创新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培养创新素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发展创新教育的历史动因;系统的教育的创新是发展创新教育的 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0.
人们通常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由此,万维网简直成了“万恶网”,这反映了人们对网络影响的担忧与误解。分析这一看法产生的原因、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改变和促进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