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82篇
科学研究   42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Visual Basic案例教学其实并非传编意义的案例教学,对于一门逻辑很强、知识点要求循序渐进地传授的新开课程,其教学案例只能是从小到大地构建,其案例更多地接近于例题,有时很难区分VB中的案例与例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应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2.
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需要在一定的情境语境中,通过实践运用来完成和固化。创设真实的情境语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努力在课堂中引人情境语境,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感知、体验、实践语言。然而,有时尽管教师利用了实物、图片和场景等创设情境,其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忽视了真实性在创设情境语境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3.
校园文化品格是校园文化和品格在有效整合基础上的本质提炼。它是校园文化的个性与品质,这种个性与品质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建构自身的校园文化品格,从而全方位凸现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品格,并将其提炼为如下四个核心要义:优雅、丰富、活力、特色。下面,笔者就这四个核心要义的内涵及其构建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54.
周倩 《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66-169
近几年来,省部共建高校工作持续开展,不断推进深化,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目前,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定位不明晰,有趋同化现象;定位不全面,缺乏具体规划;定位不紧密,缺少共建特色。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应考虑学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发展目标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问题以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55.
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敏锐的生活感受。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经过熏陶、感染,就能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从而使我们对人、事、物形成种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系列心理过程,就可称之为感受。  相似文献   
56.
周倩 《成才之路》2024,(9):25-28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强大的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发展,更涉及社会稳定与国家繁荣。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思政教育课程方案,使大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好三个方面: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注重大学生实际需求,将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创设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7.
58.
从课标性质、理念、目标、特色等方面比较分析新课标与CCE2021课标的不同点,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社会主义特色,可以更好地推动新课标实施。  相似文献   
59.
60.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由早期"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逐渐转为"为人生"的立场,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革命高潮的到来,又转变为革命文学及大众文艺的主张。著于抗战后期的佚文《诗歌的创作》,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郭沫若不断调整并较为成熟的文艺观。本文主要探察郭沫若文艺观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