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5414篇
科学研究   351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174篇
综合类   375篇
文化理论   54篇
信息传播   1019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31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750篇
  2013年   580篇
  2012年   621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德育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阵地。在立德树人的当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高中政治课程文化育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2.
高职项目课程的实施本质上是要促进学生发展,完成从"学生"到"员工"、从"课堂"到"项目"、从"理论"到"技能"、从"自我"到"社会"的转变,培育学生的职业身份。探究这一实施进程,可以明确课程建设的基础要素、学生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职业形成的目标路径,解决项目课程中的知识运用、情感道德和行为模式的认同等问题,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3.
本文对2010年到2015年期间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实证研究领域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4.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培养质量、助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状况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及家庭因素等方面。改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从詹姆斯·凯瑞"仪式观"角度审视民生新闻,指出民生新闻在反映社会民生的同时,需要通过将"报道范式"升华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共享仪式",变告知为对话模式,共享地方文化记忆,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从而推动社会大众在民生报道中的参与性,完成公民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66.
67.
金崇碧 《文教资料》2014,(14):74-76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首先是从接受和认同苏俄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开始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并继续指导着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8.
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得普遍认同的关键、支撑和有效途径;坚持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法律保障机制,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确立法律基础,增添新动力;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尚需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陶行知老先生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他的学校,先评论他的校长。校长连自己都管不好,学校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管好自己,让教师信服,使社会认同,让学校得到发展,校长就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人间正道。诚然,人间正道是沧桑道出了正道的艰辛不易,但既然做了校长,哪怕你多不情愿,也得硬着头皮走正道。因为你不走,谁也不愿走!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正道如何走呢?  相似文献   
70.
美好政治生活的有序展开和智性建构,既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指引,也需要共同体成员的理性参与。作为政治共同体重要群体,青年有自身的特点。青年的政治参与制约共同体结构和秩序的稳定,影响共同体的发展与走向。美好政治生活建构,需要青年与政治共同体有机结合并产生良性互动。具体来说,公共政治生活的稳定有序开展,需要加强对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需要青年主体的理性有效参与;政治文明的建设,需要培养以政治为业的青年专业人才,提供政治科学的智库支持;美好政治生活的建设,需要青年群体积极投身相关实践活动,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