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77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后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主体”的交往、对话过程。这二者其实都存在偏颇。交往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过程,科学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了对现代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82.
对我国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三农"问题被提上日程,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我们知道,在新兴的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而成为社会主导的背景下,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成了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这种趋势也日益明显地反映到农村教育当中.我国农村教育实现城市化究竟是忧还是喜?是机遇还是陷阱?利弊权衡本身,也是一项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83.
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自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提出并实践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末,生命教育在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始实验。生命教育的实践表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的意义上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的意义上可以使人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养成关怀他人及周遭环境的情操,达成自我实现与人类关怀的目标。  相似文献   
84.
教育转型是教育在外部和内部条件共同作用下.以教育目的为核心的教育诸要素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之间所发生的质变的过程和结果,或在同一教育形态内部所发生部分质变的过程和结果。教育转型不同于教育变迁、教育变革、教育改革、教育革命、教育发展等,它是教育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教育性质、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异质性和冲突性、情境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5.
新时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走向质量均衡。质量均衡以提高和缩小教育质量差距为目的。教育质量体现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质量的特性,提出义务教育的输入质量指标、过程质量指标和结果质量指标框架,并通过具体的细化,建构起较为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6.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育过程“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 的过程观,是一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其缺陷主  相似文献   
87.
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世纪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科学和人文两大范式的争论,20世纪后期出现并可能成为21世纪主导的复杂科学,将改变教育研究范式的这种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的复杂性研究范式,实现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根本性转换。  相似文献   
88.
文章研究分析了装备试验项目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加强装备试验项目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推进装备试验项目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对于以文化视角推进装备试验项目管理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9.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90.
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路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以人的品德发展的阶段性为基础,以大中小学学段为经,以思政课程要素为纬,形成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表现为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建设,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现阶段推进一体化,需要发挥地方教育部门的统筹作用和大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建立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促进大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探索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