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高速摄影、影片解析方法,分析虞轶群跳远助跑和起跳步长及起跳腿膝关节角度等技术指标,发现其助跑最后3步速度较快,但助跑节奏不够稳定,步幅变化较大,靠视觉感知来调整步长。在起跳蹬伸阶段,起跳腿膝关节蹬伸幅度和蹬伸角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
企业产品创新平台的构建及其转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创新是当前的焦点,企业围绕创新的关键和落脚点是产品创新的问题,企业产品创新在于企业产品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转换。因此本文在有关产品创新平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产品创新平台内容体系的架构,并对产品创新平台的转换及其识别进行探索性研究,为企业创新及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伦敦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产业集散地之一,国际金融企业在伦敦集聚所形成的金融服务业集群已经举世瞩目.因此,剖析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性,探讨集群的结构和成因等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UML的可视化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对某营销系统进行系统建模,并对系统开发效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企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首先从创新模式的发展史中描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特征,以此提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概念和基本机构,并指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执行主体、集成对象、基本特征、链接机制和演变过程,以期对企业创新网络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本文认为,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差距是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与深层原因。为此,利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9 -2002年期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呈现由东到西逐渐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的计量分析表明,企业性质、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是影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因素。因此,要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缩小我国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差距,中西部地区须进一步促进企业产权改革、加强人才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陈迅  赵仁勇  李维 《科研管理》2003,24(4):110-115
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在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文章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源和企业创新主体的剖析,主张通过技术创新信息系统软环境的建设,将集成管理、知识管理、业务重组等思想贯彻到创新活动中去,并提出了在企业内部网上建立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平台的观点及其模型。  相似文献   
8.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波浪及其推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仁勇 《软科学》2003,17(6):89-92
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波浪式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波浪。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新兴产业出现、风险资本、制造网络、科技孵化园区等。此外,还需要环境因素的支撑,如创业文化、政策支撑系统和创新网络等。当环境与推动力的有机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快速发展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池仁勇  郭元源  段姗  陈瑶瑶 《软科学》2005,19(5):1-3,11
产业集群作为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浙江为例,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0%,成为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亮点。然而,产业集群遵循生命周期规律,为了更明确地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判断指标入手,划分产业集群为孕育、快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期限影响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地形格局对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地形数据和人口分布信息,谈讨了云南地区地形因素对当地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势平坦的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相对较小;人们更倾向于以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平坦地区为居住区。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在中海拔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