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技术为农村支教工作提供了载体,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支教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平台和教学环境,基于这些认识。2006年起。我们尝试着把农村支教工作从传统的、有着多重时空限制的现场教学,转向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协同实时教学,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了远程协同支教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支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其抽象性.众多研究表明,因抽象性引发的学习障碍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学者应对这一困扰的主要对策是问题策略,如数学家P.R.Halmos把数学的教学艺术归结为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而M.DavidMerrill研究了促进一般问题的解决流程;  相似文献   
3.
网络带来校际校本教研创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习先进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从实践来看,校本教研却遇到内驱力不足、外部专业机构支持后续乏力等问题,存在着参与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不能常态化等缺点。这也使得校本教研收效甚微,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排除天生成分,绝大多数人思考是仰仗于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因此,大面积地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则始终是个关健。从技术层面来讲,构建可视化学习环境,支架性地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现场支教方式,忽视了城市学校本身的困难及发展需要,在时空上都受到了限制。作为对传统支教模式的有益改革与探索,笔者在《网络带来的校际校本教研的新突破》一文首次提出了网络环境下远程化孙同校本教研形式。实现了远程化实时支教,以“足不出户”、省时、耗资低微的特点引起了众多关注。本文以发展的视野,对上文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并以阶段性的细分目标之形式来探讨如何实现上文中所提的远程支教模式。  相似文献   
6.
1 开展数学学习策略指导的必要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上课一听就懂 ,课后一动笔就难 ,一做就错 ;对于新情景问题连题目都读不懂 ;对于开放性问题 ,因思维定势而一筹莫展 ;对数学公式、概念感到非常零乱 ,记不住等等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珀金斯教授将智力表示为 :智力 =智商 +策略 +内容知识 .而同一班级的学生在智商和所面对的内容知识方面 ,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显然 ,学习策略是影响智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被马克思称为“智力的体操”的数学尤其如此 .学生中是否会学 ,是否聪明 ,其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已逐渐成为许多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得失的首选工具。实践中人们对网络教研虽然认同度越来越高,但多数还是跳不出传统教研中重知识交流、轻教学智慧共享的套路。本文针对此提出了有效的网络教研的构建还应彰显其论坛化、动态化、个性化、精细化、层次化、立体化。的文化特点,才能克服种种弊端,进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新形势下教学教研智慧共享与创造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特有的动态性和抽象性不能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好地展现,为此,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可视化教学的探讨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关注,但信息工具和合理方式的选择始终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障碍.本文以思维导图为信息聚集工具,探讨了如何构建可视化学习环境,支架性地实现数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之间直观地"穿梭",达成提高学生记忆力与理解力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产物,电子书包在解决学生书包超重、学生学习被限制在课堂之内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作用十分引人注目。但由于电子书包的实际应用方面缺乏富有价值的拓展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就电子书包在中学数学的深度应用及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同时适用于校本教学教研及远程协同实时支教的虚拟教室,以体系化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各种远程协同支教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便捷的载体,搭建了师生智慧交融的共建共享型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