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关于专业评估和知识遵从的批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案例描述一种特定的专业评估方法是如何窒息学术多样性和创新的。这个案例将阐释我们已经注意到的存在于当今北美大学里的几种因素———对有限资助的担忧、随之而来的对问责制和质量的关注以及自然科学的主导作用———是如何汇聚于一个专业评估模式的框架之内 ,既限制了学术发展 ,也妨碍了对学生和社会的服务。作者强调 ,无论如何 ,学科之间的差异是任何评估体系也改变不了的现实 ;一个不合理的评估体系会把某些学科置于只适合于其他学科的框架之内 ,从而阻碍了它们的发展。最终使大学里性质各异的部分结合在一起的是它们之间相互的独立性和共同的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一个分权化的评估过程承认多中心专家的自主性 ,并且会大大加强上述这两点。  相似文献   
2.
追求世界一流:面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中国大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审视在全球化和国际化力量的推动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中国大学所面临的压力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大学相似,但是中国大学对全球化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植根于中国的文化。此外,我们也将审视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历程,并探寻这对我们所期待的中国在21世纪后期担负某种全球领导角色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看似繁荣的中外合作办学可能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机.然而,现有的研究仅停留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或者政策变化以及机构层面上的操作等问题上.对于为什么这些跨境高等教育活动会发生在中国、它们是否带来了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以及它们如何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作出贡献等问题则鲜有研究.换言之,已有研究似乎表明跨境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和实践都很好,因而研究的重点就是完善它.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研究提出一个批判的文化主义视角,这一视角将以新自由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潜在理论工具以填补某些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查强 《神州学人》2006,(7):32-33
孔子曾经感叹:“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如果我们的先哲对本民族的文化图腾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那么我对加拿大的跨文化感受则是支离破碎的。既然无力建构“宏大叙事”,那就只好采撷生活中的一些片断,写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并以“偶得”为绳将其串联起来呈现给读者。中国教育研究在北美相较于此前在英国读书的经历,我在加拿大读书的一大收获就是参加许许多多的学术会议。一是由于北美学术研究发达,二是因为北美的大学多有完备的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的机制。我发现有关中国教育的研究在北美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比较——兼析多伦多大学选择同型大学的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比较的现实意义为:制订发展战略和实施绩效评估。大学比较的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依赖理论和新制度理论。选择同型大学的主要方法有:聚类法、混合法、分数线法和评断法。多伦多大学选择同型大学的方法是混合法;数据来源有两个,即加拿大数据交换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过程和结果分为四个部分,即货币折算、价格系数、增加变量、选择计算。多伦多大学选择同型大学的启示是:大学间比较的起点是专业;同型大学的指标设计应注意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因素;选择同型大学不仅应考虑各地的价格和成本差异,还要注意到政府支付能力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国际化愈来愈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概念和组织框架,以便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性质和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途径和动机进行了讨论。然后,以两个维度、四种类型即边缘化/特别处置、系统性/边缘化、中心化/特别处置、系统性/中心化为框架,分析和讨论了大学国际化的策略——途径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8.
9.
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大学可视为一种新型大学 ,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同时适应师范教育发展和知识社会的需求。本文首先对大学和师范院校在西方和亚洲社会的发展作一历史回顾。然后 ,探究这两类院校形成的对照的价值取向 ,讨论本文的核心问题 ,即师范教育如何达到与大学比肩的学术水准 ,同时保有师范院校与知识社会有关的价值观。对三个西方社会和三个亚洲社会的比较的历史分析 ,展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不同方式。本文最后勾勒了师范教育截然不同的四种模式 ,提出教育大学这一模式最为适应香港的现状 ,可能也最为适应亚洲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