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模糊教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佩玲 《教学研究》2007,(2):178-180
“模糊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关注本学科领域中那些亦彼亦此的属于多值判断的非典型现象,迎合学生的模糊认知心理,充分利用模糊信息、模糊语言,运用布白、隐喻等模糊化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创设知识、心理上的暂时性“模糊“状态,促使学生感悟、体验,以此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心领神会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也都有其本身固有的特征,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死气沉沉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敦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该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  相似文献   
3.
赵佩玲 《天津教育》2004,(12):32-34
需要是人的本性。在德育活动中,忽视、压抑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忽视压抑学生的人性。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合理的内在需要,以人性关怀为己任,切实推动德育过程的人性化。所谓德育的人性化就是强调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它要求德育工作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利用条件,使自己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促进他们完善德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模糊”与“糊里糊涂”、“模棱两可”、“浑浊不清”不可同日而语。模糊性,即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的不稳定、不清晰、不精确,也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外延不清,关系不明。模糊的存在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横向联系性与纵向连续性,即相互的渗透性与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人性”?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具有争议的问题。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者就一直在探讨人性问题,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人性的统一定义,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诠释人性。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用人性是什么来简单地给人性定义,而只能运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对人性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进行揭示。《辞海》对人性是这样定义的:人性指人的共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由此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本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正是这些本质特征,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从哲…  相似文献   
6.
表扬和批评这对矛盾统一体永远是教师的两大利器。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运用得法,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呢?一般老师认为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表扬与批评,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在我看来,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有时可对表扬和批评作“模糊”处理。“模糊”表扬激发学生扬善教师要运用模糊的教育方法,有意隐去学  相似文献   
7.
模糊处置——强化思想教育的张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我们深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度大,这是因为它是理顺人心的工作,是直接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而人的属性之奇特,人的心灵之复杂,人的心理活动之神秘,这一切都使思想教育成为世界上难度最高的实践活动之一。它难就难在人虽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难在信号模糊,真假难辨;难在因素多维,变化多极。思想教育没有明确的外延,它涉及面广,内容多,变动大,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多;思想教育的性状具有不确定性,其功能也有相对性,内部联系也是非线性的。正因如此,我们要认识到思想教育中许多不可确定、不可预测,甚至不可控制因素的存在,以复杂性的探究方…  相似文献   
8.
"模糊"指"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1]模糊性,即不确定性,"已经出现的但难以给出精确定义的事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2],客观事物的不稳定、不清晰、不精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外延不清、关系不明.  相似文献   
9.
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佩玲 《天津教育》2005,(12):33-34
西方文化素以追求确定性、精确性见长,因此,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必然是以精确思维为其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文化,长期以来保持着较浓厚的模糊特征,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影响民族思想和科学文化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模糊性,这个颇具诱惑力的人类认识之谜,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人类思维模糊化机制也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模糊理论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