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晓静 《新闻界》2006,(3):107-108
外交是主权国家通过谈判、有效磋商、对话等的方式来调整国家间关系,谈判双方的交流均从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然而两国交往,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彼此间的沟通讲究委婉含蓄、力求折衷并注重模糊。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中却是另一  相似文献   
2.
刘作忠 《寻根》2008,(6):77-81
古代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但一般都是战争时用的旌旗或是皇室用的御旗,而代表主权国家的国旗,则是晚清在西方主权国家影响下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老顽固     
“从前,”老人说,“世界上有美国、俄国、英国、西班牙等许多主权国家。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今天,世界上也有许多民族,大伯。”“你是谁?”老人突然问。“我叫汤沐。”“汤姆?”“不,大伯,是汤沐。”“我说是汤姆。”“你的发音有问题,大伯。你是在说另一个汤姆。”“你们  相似文献   
4.
劉小楓 《中国文化》2011,(1):209-222
引言 学术和文教体制从属于主权国家,受主权国家利益支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比如美国或日本)接受大学教育和学术训练并进而获得教职,接下来的生涯就得为所在国的文教体制效力。倘若所在国的国家理由与中国的国家理由并不一致,这类华侨学人的学术位置就面临某种尴尬,  相似文献   
5.
黄志成 《辅导员》2014,(15):6-7
<正>"教育能培养尊重他人、团结社会与实现国际一体化的意识,最适合将国家与世界的文化及价值传于后代,而教育政策应有助于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团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武力和暴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同化政策,也不能真正做到民族融合。因此,当今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是: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寻求理解和尊重人类差异,尤其是学校的跨文化教育才是真正走向民族互尊共存和民族和谐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60-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就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明显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21世纪,世界将形成以美国、中国、俄国、日本、德国五大主权国家构成的多极格局。本世纪末由这几个大国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大小三角关系,已经构筑了这种格局的基本框架和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7.
信息革命作为主体,对传统国家有巨大的消极作用,但主权国家作为主体对信息革命却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本文力求在把握信息革命的特征与它对国际政治影响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超越信息革命对主权国家抽象的消极作用,论述主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勇敢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力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8.
最后的主人     
“从前,”老人说,“世界上有中国和俄国和英国和西班牙和英国和美国,许多国家,主权国家。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 “今天,世界上也有许多民族,大伯。”“你是谁?”老人突然问。“我叫汤沐。”“汤姆?”“不,大伯,是汤沐。”“我说是汤姆。”  相似文献   
9.
齐国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通过齐初改革和之后桓管共同执政,完成了对周边部族的同化、领土的巩固与扩大.以春秋时期王室权力衰弱为外因,自身改革壮大为内因,最终实现从领主到霸主、从非主权国到主权国的转变.通过以部族进化与国家形成为角度,结合齐国从初封到春秋称霸的史实,诠释这一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决心以"正常国家"身份在世界秩序当中寻求位置,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没有人声言放弃毛泽东时代的"一条线"观念或者"三个世界"理论,但也没有人予以力主,"自力更生"的强烈信念隐藏在表面上缄默的背后,其中投射出的强大威慑力量来自中国最悠久的历史智慧;不结盟运动仍然在冷战的巨大阴影下艰难求存,但对于这个阴影的淡化,中国和美国都有着清晰的评估和趋同的见解,听起来有些矛盾,不结盟体系若要发挥效力,这个体系就必须拥有自身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大国身份将在经济一军事领域而非意识形态领域当中寻求定义,老实说,中国在这个时期以及随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寻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地区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