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柔石的小说注重描写现实生存困境和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展现普通民众在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的追求、徘徊、孤独和痛苦,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浓重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对悲剧人物的塑造、悲剧主题的阐述和悲剧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柔石的怀念、关爱、扶持;编写全面、准确的柔石年谱,有重要意义;柔石研究要摆脱左的束缚,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3.
<二月>经典中留下的许多费解之处是构成其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萧涧秋言不由衷的话语与行为和其完美主义倾向的性格气质,其实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心理分析角度尝试探讨二者的因果关系,并从文本推及作者,从作品人物萧涧秋推测作者柔石,指出<二月>实际上叙述了两个层面的故事,一是叙述了一对充满爱的有为青年与旧社会勇敢斗争的现实故事,二是展示了一个孤独抑郁的时代青年如何艰难走出旧的自我的心灵故事,是柔石通过萧涧秋形象对作者自我性格进行的清算.前者显在,后者隐秘.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抄录了柔石的狱中书信,信的署名不是柔石,也不是赵平福或赵平复,而是“赵少雄”。“赵少雄”是谁?课文没有注解。其实,“赵少雄”就是柔石,准确地说,是柔石此时的化名。陆方在《上海英烈传》第二卷里详细地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来到汉口路东方旅社31号房间,出席党内一部分同志反对王明的秘密集会。不幸,他和林育南,以及‘左联’作家胡也频、殷夫、冯铿等与会同志遭到租界巡捕房逮捕。被捕时,柔石化名赵少雄,声称是北新书局的编辑,他被巡捕押着去北新书局对证。”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较确凿的考证资料,纠正了鲁迅和他人著作中有关柔石生平的错讹。包括:生年、出生地、赴京求学及由京返乡时问、亭旁暴动时间及柔石与此次暴动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 ,记叙柔石、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青年左联作家不幸被捕、斗争和就义 ,歌颂了烈士们在反“围剿”中的战斗岁月和光辉人格。同时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7.
左联作家赵平复 ,笔名之一曰“柔石”。赵帝江在《柔石传略》(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 5 33页 )中说 ,柔石故乡在浙江宁海县城之西的方孝孺先生祠堂之前。那时 ,祠前有座桥 ,称“金桥柔石” ,笔名柔石即源于此。余览此 ,谓“金桥”可解而“柔石”难谕。桥为金则善 ,石而柔 ,复何可取 ?赵平复与林淡秋先生合译的《丹麦短篇小说集》 ,在他殁后的一九三七年出版 ,林署名淡秋 ,他署名金桥。这是笔名源于“金桥柔石”的一证。但“柔石”究属何意 ,久思而不得。因治先秦文学 ,于检阅《说文解字》之际 ,忽见《厂部字》下…  相似文献   
8.
受蓝棣之研究的影响,柔石小说《二月》中的主人公萧涧秋对7岁小女孩采莲的感情归属问题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萧涧秋与采莲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而是一个讲述父亲关怀孩子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者基本上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解读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笔者试图从女性民俗的视角出发,考察春宝娘是如何在典妻的民俗下被不断地塑造和加固性别角色及遭遇权利的不平等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又是如何通过民俗被合法化,但女性又以自身的丰富性和辩证性抗拒着凝固为绝对法则的民俗陋俗。同时,也看到作者的男性身份使得文本并未完全表达出女性在典妻民俗下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北大旁听记     
正经过近20年的北大"偷学",我终于熬成了学者,出版了著作,成就了事业。回首往事,倍感温暖。但愿北大的"偷听"传统,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北大旁听传统,由来已久。毛泽东、瞿秋白、冯雪峰、沈从文、申寿生、杨沫、柔石、李苦禅、金克木等一大批名人,都曾在北大旁听过。岁月飞逝,我在北大"偷听",转眼已近20年。在这里,回首我与张岱年、许智宏、厉以宁三位北大名教授的故事,以示感恩,并纪念我在北大的旁听岁月。1996年年初到北大不久,我在三角地商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