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颖 《海外英语》2011,(2):172-173
《红楼梦》中""字有三层意蕴:做事违背常理、佛教意义上的迷恋俗事、一般意义上的憨和呆。以此三类要义为纲,综述并分析霍克斯的英译本如何分别再现原文的""字。霍克斯善于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灵活地跨越中英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使译文的艺术世界与原文的艺术世界达到契和,但出于照顾可读性、译者自身的文化和视角,有些灵活的变通之处忽略了""的民族精神,置换了原文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即将问世的邹光椿《红楼梦华》,系作者钻研《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数十年的结晶。作者对《红》情有独钟,读、讲(开讲座)、评三十年。本书下篇集中评论《红》修辞艺术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本书上篇《历年文论》,选题新颖独到,既能从修辞学视角中一般人较少关注的角度切入,又能抓住与修辞学密切相关的语体学、语言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视角切入,多有发人所未发之处。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婚姻观与“理”相似,原书的构想是以藕官、艹的官和蕊官隐喻、暗示宝玉和黛玉、宝钗间爱情关系的结局,是钗、黛和好而非对立,证明脂本脂评“伪造说”之非是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文本表层的"情爱/婚恋"与"/情"主题的叙事圈套之下,交织着对现实秩序的再现与解构,对科举的热衷与批判的深层主题悖论。正是表层叙事圈套与深层主题悖论之间的张力和多层意蕴的交织,构成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吕冰 《大观周刊》2011,(50):14-15
《聊斋志异》中的孙子楚、郎玉柱、马子才、邢云飞四人故事际遇不同,但性格中都闪耀着""的光芒,表现的是一种执着专一的人格精神,这不失为一种名士风采。  相似文献   
6.
7.
“愚”和“”是一组发生过历时替换的常用词,关于口语中“”取代“愚”的时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本文以萧齐时代翻译的《百喻经》为个例,从数据统计、组合关系两个方面,对“愚”和“”的使用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在南朝齐时“”在口语中已经取代“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在杨宪益、霍克斯两家译文中用词不同,杨译遵循充分性的翻译规范,即亦步亦趋充分完整传达中国人对""的态度和理解;而霍译则遵循可接受性的翻译规范,即不遗余力地方便西方读者理解与欣赏.影响这两种翻译规范的因素是文化社会环境和译者的动机目的.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造了许多“”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是其主观情感的投射。  相似文献   
10.
金庸先生在其精心构建的武侠小说中 ,对人性中的“”、“嗔”、“贪”三毒以及那些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者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有力地批判。“”毒使人在有意无意间伤人伤己 ;“嗔”毒令人灵魂扭曲 ,理性丧失 ;“贪”毒则让灭一切人性 ,直接将灵魂交给魔鬼。从而点明 ,“贪”“嗔”“”三毒正是导致“人生之苦”与“人世之灾”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