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润 《编辑之友》2018,(8):61-65
“数字鸿沟”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将“数字鸿沟”问题放置于我国具体的互联网实践之中,从人的主体性和技术的社会因素两方面加以认识,以充分理解中国社会背景下“数字鸿沟”问题的现实情境.通过对64名被访者的访谈,笔者发现信息弱势群体试图摆脱社会结构的限制、发挥人的主体性,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身体不在场特征、中低端通信市场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为数字鸿沟的弥合提供了可能性,反映出中国网络社会突破“数字鸿沟”的潜力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7,(5):103-108
运用社会学分析范式,以社会"脱域"为角度,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资源分配关系、社会需求关系三个层面分析了传统武术在互联网动力机制下的社会关系的脱域历程;以武术社会关系这种演进为切入点,分析了武术变迁的规律,提出了在互联网助力传统行业背景下,构建当代武术社会关系:利用互联网的再嵌入功能打破武术场域限制、借助互联网的组织性功能建立武术组织网络、通过互联网的新实体经济建立武术经济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理论对空间的系统关注,空间的重要意义逐渐获得人们的普遍共识。学校空间作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权力网络结构,象征着一种制约与反制约的力量。通过区隔与脱域的方式,学校空间确立了自身训诫规则的空间构建,并与整体的社会空间相融合,作为行动者的学生则采用拓植的策略进行能动性的反抗与抵制。学校空间对受制群体的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不仅为弱势群体的生存关注和人文关怀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是对教育学理论发展趋势的必然回应。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为加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改革开放,以向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开放的重要内容,国家和市场的体系被重新考量。由此带来的中国经济从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经济转向以金融为主导的,由货币和投资拉动的"债务货币经济"。这一转型也带来了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间暴露出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理论梳理,更需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实践。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位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形成,单位办学也有着辉煌的历史.随着单位制社会组织的出现,“单位人”这一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应运而生.子弟学校学生作为“单位子弟”,对单位学校所建立的共同体社会有着深刻记忆.本研究以集体记忆为概念工具,对十化建子弟学校的学生进行访谈,探索了其教育经历与单位制生活的同构.子弟学生的真实讲述和回忆为我们探索单位制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现代社会共同体精神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华东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3):30-32,37
"脱域"概念是由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最先提出的,但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有过类似"脱域"的思想。他们的研究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很大区别。《共产党宣言》中所隐蕴的"脱域"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使现代性快速介入,使传统文化产生脱域效应,对地方性形成一种消解,减弱了传统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信与认同;另外一方面,脱域也为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复兴提供了机会,使得地方性能够适应全球化,传统文化也因此而得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武术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至今,一直不温不火.使用文献资料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哲学方法对武术的文化空间变迁进行分析总结,将武术的文化空间分为“在场”“脱域”“重构”三个阶段.武术在不同的阶段受到国家政策、价值内涵、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不同的文化空间形式而存在.对于武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竞技武术、健身武术、非遗武术、艺术武术四条道路并驾齐驱,多元呈现.  相似文献   
9.
群众体育"组织化"是群众体育发展的结构性支撑。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群众体育"组织化"发展的障碍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基本对策。结果认为,自组织、脱域性的组织方式改变了以往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被组织、属地化现象,亟待从理念及制度上对群众体育"组织化"工作进行重新考量和建构;群众体育"组织化"发展需要将群众体育组织置于办体育的主体地位,加大日常健身组织的培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群众体育"组织化"发展应遵循"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逻辑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前,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生活性的特点。进入近代,一种外在于农民生活的作为他者的教育进入农村,试图与农村生活相结合,起到改造农村的作用。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正规职业教育的扩张,这种努力失败了。正规职业教育全面胜利后,其促进受教育者脱域的功能得到发挥,它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手,从而走向了农村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