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0篇
教育   969篇
科学研究   313篇
体育   70篇
综合类   51篇
信息传播   1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significance of IT in the context of non-digital social enterprises (S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viability of such SEs have been less studied them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In the era of ubiquitous IT, SEs have increasing pressures to cope with the ever-dynamic technological domain while balancing their dual objectives. Data from a single revelatory case of Jaipur Rugs (JR), an SE situated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India), is used to fathom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SE context with a focus on the sociomaterial phenomena of IT emergence. Using the three fundamental notions of sociomateriality theory (relationality, performativity, and practice) this interpretive study understand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E’s attempt to balance its financi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Through the innovative use of IT, the SE establishes and maintains shared value, yielding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to the business (financial viability) while simultaneously ensuring scal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social impact. This study strengthens the perspective of IT as an emergent phenomenon situated in sociomaterial practices and fills a gap i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such phenomenon in the rich context of SEs where achieving the balance between dual goals is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non-human (IT) agents.  相似文献   
2.
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内在结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对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向盘,它起了决定性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制定教学模式的前提;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模式目标的途径;实践中的效果则是教学模式优劣的最终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3.
论世纪之交我省体育系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在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构思了体育系新课程设置,即长远培养目标和近期的课程设置。首先,应在完善、巩固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发展建立新的专业;其次,在近期内,应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理顺主、副修之关系,在副修方向发展的基础上设立新专业,并与长远目标相吻合,实现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当前影响高师素描教学质量的几个原因,并针对高师素描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点击CBA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市场学和经济学有关理论初步分析了CBA发展运作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并试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在我国初中阶段开设形体教学课内容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教育形势下开展形体教学的目的意义,提出在我国的初中阶段宜开展该项目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与自身素质,并就如何开设形体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作用等作具体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集群:图书馆组织架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图书馆现有组织体系的弊端和集群组织结构形式的优势,提出了图书馆信息集群组织结构模型。建议在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各系统图书馆组成实质性信息集群共同体,这是解决彼此之间条块分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图书馆服务公共与产业属性之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公共需求和责任被演变升华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权和使命时,图书馆服务就被嵌入了承载社会公共意志的特质--这就是它的公共属性.图书馆服务不同时代的公共目标与社会责任是其公共属性的现实表达.剥离公共属性的图书馆服务具有与产业性服务相同的服务行为特征和可产生经济效益的能质.从图书馆服务的双重属性出发,我们就可以包容进现代服务理论(如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等)来指导图书馆服务实践,并为其理论研究带来更为宽泛的基础和视角.现代图书馆事业一定程度上是在其服务的公共与产业属性不断交替的演进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定义及图书馆本质的分析,论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操和职业使命三个层次。以思想教育和激励机制作为职业精神形成的基础,把馆员的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责任、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的培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符合图书馆职业的现实需要,使之不断地演进及转化,升华为图书馆职业精神,反过来又指导着图书馆实践,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发展,促进图书馆事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双检策略,是指同时采用印刷本和电子数据库两种索引工具来完成同一课题文献检索的方法。其做法是根据课题内容要求,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分别采用其纸印本和光盘或网络版,进行文献检索,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选择。双检策略不仅能保证文献查询全面、准确,而且能保证质量,利于科研。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