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2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从我国物权法发展的现状出发,对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他物权制度提出了看法,意在明确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归属关系及使用关系,使他物权制度能最大限主地发挥财产的经济效用。倡导建立我国的他物他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利用新出土的献材料,从引《老》、用《老》的角度,论证古本《子》当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今本《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可以用“两次抄袭”的模型来解释。一方面是《子》在引《老》、用《老》,另一方面《老子》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因为《子》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4.
性爱叙事是汪曾祺成长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汪的兴趣不在于合礼仪合规矩的性爱,而在于那些越轨破戒的性爱,性爱也是其叛逆叙事的隐喻。汪小说中的女人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性爱需求,无视所谓清规戒律。"红杏出墙"故事细腻地表现了女性在不幸婚姻中的困兽之斗。汪曾祺的叛逆意识构成,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整体。既有民间文化成分,又有西方现代性文化因子,同时也与20世纪的五四启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买卖婚姻是造成女性主体性丧失的一种典型的婚姻方式。金钱婚姻作为女性"物化"的表现形式,最集中地体现了女性深层意识中求安稳的依附性和劣根性。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标志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细致丰富的心理分析,从思想,感情,感觉等方面,多侧而,多层次,立体地描绘了祥子的内心世界,为现代文学画廓增添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不朽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西方近现代学术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随着"哲学"一词及其观念的传入,"老子哲学"研究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民国时期老子研究的各类文章和书籍中,一个不同于封建时代的老子研究范式逐步被确立起来,其中许多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从金声这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册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西思想强烈撞击的时代背景下老子研究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鲜为人知的被删改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满族作家老舍的民族归属意识并非像沈从文和张承志等少数民族作家一样,始终自觉彰显,而是以解放前后为界,经历了由潜抑到彰显的转变历程。老舍一生都有着始终如一的满族归属意识,但在解放前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状态。直到解放后才开始彰显自己的民族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9.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冲击中国,劳乃宣在新旧杂陈的多元文化影响下长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传统礼学和新兴西学并存的思想基调。他提出了蒙学教育及推广简字的若干教育主张,并亲身付诸实践。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老子》生态智慧与生态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该文通过对老子丰富的生态智慧及其核心概念“道”和“无为”的重新解读,为生态教育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