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5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人机交互机理中感知系统模型和行为系统模型的基本原理与特点,总结出深入研究人机交互机理是实现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基础。同时指出人机交互感官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3.
谭欣 《高教论坛》2011,(8):45-47,50
"工学交替"作为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近几年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得到了普遍运用。本文分析了"工学交替(4+1)"对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工学交替(4+1)"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提出了加强与经济型酒店的合作,拓宽学生"工学交替"实习岗位;建设经营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工学交替";建立学生"工学交替"工作档案,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工学交替"工作的引导作用,提高"工学交替"的稳定性、实效性等提升"工学交替"效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相似文献   
5.
从战国到元朝,主要由“箸(筯)”表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子”义,偶尔也用梜(筴);到明代,产生了新词“筷(快、筷子)”;从清朝到民国,“筷(快、筷子)”用例逐渐增多,“箸(筯)”逐渐减少,“梜(筴)”几乎消失;到现代汉语,“筷(快、筷子)”完全替代了“箸(筯)”、“梜(筴)”。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各地的探索者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的特点出发,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业模式极其成功的范例。其中具代表性的主要有:校企合作,互利互惠,探索新型办学体制;前校后厂,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平台,创设实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实训月——一种工学交替教学的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的一种“工学交替”实现方式——“实训月”教学的实践过程,介绍了“实训月”的思路、方法、意义以及与其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配套做法,归纳了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下继续完善“实训月”的系列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对非精确数据包络分析(IDEA)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归纳与总结.首先,简要回顾了有关I—DEA的研究进展;其次,给出了非精确数据的定义与分类,将非精确型数据分为:边界数据、弱序数据、强序数据和比值有界数据;同时给出了几个基本假设和相关模型;接着,构建了一个适用于非精确型数据的IDEA模型,并且给出了尺度变换法和变量交替法以实现将非线性规划问题转换成线性规划问题;最后,为了提高求解效率,对Zhu提出的简化变量交替法进行了改进,指出这将减少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9.
工学交替是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交替进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体会和掌握理论。这是目前公认的最行之有效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工学交替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企业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各自为政。"工"的环节与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设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目前工学交替模式无法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因此,落实工学交替,关键是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让订单式和工学交替形成一个良性的相互推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互注”异音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互注,是多音字的异读在不同处的加圈异注,即又音互见。该书为1419个多音字头共加3048圈,这些异读主要有同义异音、专名音变、音变构词三大内容。该书作为科考用书具有简明、通用的特点,对《广韵》、《经典释文》等的异读有传承也有取舍和发展,运用了加圈互注的音义分析方法来辨音明义并考词定字,反映了音变构词批量生成古今字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