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20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具有多样性,最核心的内容则是当时当地人的思想和精神,其他内容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等等都是化的内容,但都不是核心的内容。吴地化中有一种高度关心人民痰苦、国家兴废、重人格、尊人道、不随流俗、不拾人牙慧的思想和精神。章将上述思想与精神概括为一种执着的人主义的理性追求,并认为是吴化的精神所在。科学必须与人精神平衡发展,发掘蕴藏在吴化中的人精神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高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能力素养的核心内容。它与知识素养和情意素养共同构成了教师从业需求的三大板块,在高师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培养个性化的能力,既是高师因人施教的具体内容,也是专业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和接受中理论与实际统一的要求,还是教师从业中的情境性对实施者能力的规范。因此,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力平等和机会均等两个方面,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核心是制度或规则的公平,因而,我们在政策抉择中,应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善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建立有效补偿机制,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永嘉学派”是南宋重要的学术流派。“永嘉学派”的形成就是“永嘉文派”的形成。永嘉学者有重“文”的传统,这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永嘉“好文近乎儒”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南渡文风的流播孕育了“永嘉文派”。永嘉文人明确一致的文艺追求与文论主张使“永嘉文派”得以最终形成。“永嘉文派”的存在与文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变革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文化政治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要实现文化变革,首先要对文化政治化进行辩证的反思,在自我反思和批判中推陈出新。文化现代化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文化政治化到文化现代化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6.
追随永恒,追求学的经曲价值是曹轩的学理论与他的作品的最突出的特征,正是在这一个层面上,我们看到了他与安徒生同在,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们看到了它徒生童话与中国当代儿童学的精神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具有的意义:安徒生童话所代表的学的古典品格依然有效,“追随永恒”指示了儿童学多辐向发展中充满魅力的一个辐向。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风味小吃各式各样。永福人对风味美食的追求包括以下几点:出身低微、自然天成;原料新鲜、风味地道;注重养生、追求时尚。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用"追求幸福权"代替"财产权",其真正用意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为了化解其心中平等与财产所导致的不平等及平等与黑奴这一特殊财产之间的两组矛盾,为以后的改革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9.
《青春之歌》具有两个层面的主题蕴含:一是主人公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对革命的追求,一是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对个性的追求。第一层面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处于作品的表层;第二层面是作者潜在意识的自然流露,处于作品的深层,并具有对第一层面某种程度的解构意味。作品因两个层面之间的张力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末清初的民间说书艺人,柳敬亭以其酣畅淋漓、出神入化的表演技艺,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中国俗文学史上享有突出地位。他亲历时代变迁,见证重大事件,富于情义品节,通过个人命运的起落跌宕,痛感身世之戚、家国之悲。诸多文士题赠诗文,又形成了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从他者的视阈,将柳敬亭视为文学表现对象,视为抒写广大文士复杂意绪的符号化人物。他们或赏其艺,或抒悲慨,或从道德层面加以鄙夷,或从权力意图予以利用,折射出清初遗民、学者、仕宦等不同角色人等的政治诉求、道德观念,更加彰显出柳敬亭的丰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