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的失衡及由此造成的个体的无能感和无力感。结构性的失衡是外在强加于个体的怨恨的种子,无能感则是个体对抗结构性因素的、并转向怨恨的内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路遥小说的成功,在于它唤起了当代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人们的某种情感诉求,这种情感实际上是乡土中国社会在社会结构与阶级重组的历史变动中所聚集的社会怨恨的反映,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乡土人生哲学的价值偏爱,实质上是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想面临西方现代思想的压迫时所产生的现代性焦虑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为创立中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新怨恨"理论,整合现代西方怨恨研究述要,论及意大利的布鲁诺、阿尔贝蒂,法国的笛卡儿、薇依、帕斯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休谟、斯密,美国的富兰克林、梅、蒂利希,德国的康德、歌德、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尼采、韦伯、西美尔、舍勒,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阿德勒、舍克等人的怨恨研究。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怨恨感是其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伤害或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压抑性的敌意情绪.隐忍于内与软弱无能是学生怨恨感的两大特征.教师的教育方式缺乏人性意蕴、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对一切学生平等相待的理念被虚化、学生所具有的强烈攀比心态以及学生先天的缺陷与不足等都是形成学生怨恨感的原因.学生的怨恨感会对学生自身产生危害,表现为:难以营造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阻碍着自我素质与价值品位的提升,以及毒害自我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屈原和柳宗元的诗文作品,蕴含着共同的精神品格和抒情模式——“骚怨精神”。它是一种执著精神,也是诗人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人格甘愿承受现实不平所带来的一切痛苦折磨而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在抒情模式上作品哀怨幽深,低回曲折,形成了哀怨、凄婉、缠绵的风格。它的形成因素,既有创作主体的因素,也有客观局势的造就,文化因子的传承、交融、吸纳碰撞,以及地域色彩、地理环境均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7.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怨恨心态是一种因无力发泄而隐忍于内的不满性情绪。伤害、隐忍和无能是构成教师怨恨心态的三个要素。教师怨恨心态的滋生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指他人对教师自身的伤害,而内因是指教师本人的虚弱无力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怨恨心态都难以产生。教师的怨恨心态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性:它浇灭了教师的激情、破坏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十年,是他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幽愤难抑与自适而安的心理状态是交互出现的,这与柳宗元“统合儒释”的哲学态度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