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人的身体经验。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就体现了人的经验。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这是翻译中可译性的认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具体认识事物的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认识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这是不可译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文化的不同看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化之间的转换。由于历史起源,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等的不同,各民族在语言,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翻译中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可译现象。为避免误译,我们必须加深对原语及其化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5.
从语用学的角度,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解释受话者对英语幽默的理解过程,以及在英语幽默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8.
译诗是知其不可译而译之,本文从意境和韵律两方面论证诗歌在理论上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诗歌的翻译不应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风格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相似文献   
9.
共有的东西无所谓交流,相异的东西才有交流的必要。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既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同时也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可译现象。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不可译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符号由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和符号解释者组成,这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符号学的三个意义:形式意义、存在意义和实用意义。这三种意义分别对应着语言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通过比较同一符号在原文和译文中的意义,可以用符号学的意义理论来阐释不可译性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不可译性的原因。由此可知翻译中形式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功能对等就是翻译中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