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语格律诗的翻译主要涉及节奏、译文的体裁、风格的继承三大问题。英诗的节奏无法完全翻译 ;译文的体裁应有译者本国诗歌文化的烙印 ,能够丰富译文的底蕴 ,加强读者的文字想象 ;英诗原文的风格包含时代风格、语言风格 ,除此以外还有译者的写作风格 ,三者皆是继承原文风格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就奠定了它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的地位,更在于它是子部小说这样一种文类的标本。在史、子、集三种叙事传统中,纪昀明确地以子部为归属,着眼于三者的异同来确立和完善子部小说的特点,在题旨上注重事理的揭示,在叙事准则上反对过度虚构,风格简淡,回避现场感,其文类特征是鲜明而系统的。面对《阅微草堂笔记》,应当采用子部小说的原理来阐发文本及其小说史地位,否则牛头不对马嘴,只能徒滋纷扰。  相似文献   
3.
曾慥《乐府雅词》作为现存的一部宋人选宋词,其所选甲乙与后世公论不甚相符,尤其是不选苏轼词,引起了后人的广泛质疑和不同理解,且现代学术界看法不一。文章在《曾慥〈乐府雅词〉不录苏轼词之探测》一文的基础上,再对晏殊、晏几道、黄庭坚、秦观几人词的落选原因进行探析,认为晏殊、晏几道二人词的落选和柳永词落选的原因相似,乃因其词作不符合曾慥的"雅词"标准所致;而不选黄庭坚、秦观二人词和苏轼词落选的原因大致相同,并不是曾慥本人的主观想法,而是受当时的选源所限。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做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 ,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 ,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 ,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 ,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 ,勾勒了他由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念向阐释学批评转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梁实秋函中所录一组旧诗,对于研究其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即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为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6.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重要的戏剧家,他在多部作品中塑造的时代巨人形象及无韵体诗剧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马洛对英国戏剧的贡献巨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相似文献   
7.
高校新诗对话式教学,就是改变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观念,学生与老师以平等姿态研讨诗歌,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介绍知识背景,引出话题,参与对话,虽发出声音但不硬性要求学生接受,相互尊重,砥砺思想。“对话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发掘新诗的现代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价值判断力和审美力。  相似文献   
8.
储光羲擅长五言古诗的创作,其五古诗歌中具有明显的仿古倾向。因为诗坛的复古潮流,东南诗人群体的整体创作趣尚,储光羲听从性格、思想等内在特质的召唤,形成了对五言古诗的特殊偏好。  相似文献   
9.
《潇碧堂集》是袁宏道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过渡,过渡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和韵诗与限韵诗数量较之以前的猛然增加。这两类诗增多,从外部来看,与文人集会和袁自身受白居易、苏轼影响有关;从内部来看,与袁宏道转变后的思想状态相关。袁宏道通过大量创作和韵诗与限韵诗,使得自己的诗艺得以锤炼和提高,《潇碧堂集》整体风格、艺术的完善与此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韵文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8日-11日在苏州和常熟两地召开,来自国内(包括台湾地区)各高校和美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九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与会者围绕诗、词、曲、赋、骈文等韵文文体,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丰硕的成果,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韵文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