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气体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 90年代初在俄罗斯率先发展的一种新的科学训练方法 ,在运动训练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笔者通过人体实验 ,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气体代谢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为该训练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 ,实践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间歇性低氧训练可有效提高呼吸系统功能 ,提高气体代谢效率 ,促进运动能力提高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低氧对训练大鼠血清NO、NOS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氧帐篷系统模拟海拔3000m的低氧环境,建立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的动物模型,采用高住低练方法,观察间歇性低氧对训练大鼠血清NO、NOS、MDA、SOD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性低氧结合运动训练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NO、NOS、SOD,显著性抑制MDA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4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肺活量、肌酸激酶(CK)、尿素(BU)、血红蛋白(HB)和运动成绩的影响.方法:14名男性竞走运动员平均分为两组,A组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采取HIIT,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120w全力蹬骑,运动时间为30s,控制心率在90%~100%最大心率(HRmax),组间休息3min,共进行8组.B组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均采取70%~80%HRmax的竞走耐力训练.A、B两组其他时间训练内容完全相同,主要为技战术训练和力量训练等.结果:经过4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A组运动员的肺活量、10km竞走成绩均显著高于B组,A组的BU水平显著低于B组,HB和CK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4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竞走运动员心肺功能,降低BU,提高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限定级数YO-YO IR2测试以及心率恢复速率评价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的间歇恢复能力。方法:运用测试法对2013年冬训期间的10名国家女足运动员进行YO-YO IR2测试、心率监控以及比赛监测,采集运动员测试跑动距离、心率特征以及比赛中高强度跑动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女足运动员YO-YO IR2测试结果以及心率恢复速率与比赛中的高强度跑动能力具有紧密相关性,提示YO-YO IR2测试以及心率监控可以作为评价女足运动员间歇性恢复能力的有效方法。与传统的力竭性YO-YO IR2测试法相比,采用限定级数的YO-YO IR2测试后的心率恢复速率评价更易于女足运动员接受,在训练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7.
克里雅河冬季凌汛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中出现凌汛是重要的水文特征现象。发生凌汛的强弱主要受冰情变化所控制.而冰情与受寒潮关系密切。寒潮降温的急剧性、间歇性、以及逐年之间强度与出现时间的不确定性对克里雅河流域冰情动态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导致发生凌汛在时间上也存在不连续性。本文利用实测水文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充分说明了克里雅河流域热力条件是河流冰情变化的动力,气温变化是促成凌汛的前期条件。由此揭示了克里雅河流域在冬季频频发生凌汛的成因、特征与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通过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IHT)中血液指标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探求IHT的有关机制,为游泳运动项目建立相应的IHT模型,使IHT成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有效辅助训练方法,促进运动成绩提高发挥作用。方法以陕西省游泳队男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实施为期3 w氧浓度逐周递减的间歇性低氧训练,测试血液学指标、血乳酸、力竭时间、心率。结果(1)RBC、HB、HCT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但有个体差异;WBC、Lymph%均在正常生理含量;(2)在逐级递增负荷中,间歇性低氧训练后运动员力竭时间延长,由1 606.57 s提高至1 689 s,力竭负荷由低氧训练前267.7 w提高到281.5 w;(3)乳酸阈功率在七位受试者中有一人下降,两人不变,四人提高,总体平均值提高12.25%。结论(1)血液指标检查结果IHT前后均在正常生理含量,说明IHT对于游泳运动员机能影响机制有别于高原训练;(2)经过IHT后,运动时间延长,表明IHT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力素质;(3)IHT后安静心率比训练前降低,且同级负荷时训练后心率始终低于训练前,表明心脏的输出功率增大;(4)乳酸阈强度提高充分显示IHT使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运动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9.
分析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应用机制及对人体的运动能力特别是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分别论述它们对运动员的携氧能力的影响,以求在训练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通过间歇型低氧训练红细胞数量增多,其耐力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基础理论分析法,对传统高原训练、HiLo训练、间歇性低氧训练及高海拔地区交替训练(低住高训)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通过比较发现HiLo训练和间歇性低氧训练是较为优越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