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心率、乳酸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志平  黄海  姜涛  叶鸣 《体育科学》2004,24(5):12-14
通过对普通女大学生训练过程中全程的心率跟踪及相关生化指标测试,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降低静息心率,使同级运动负荷时的心率下降,提高心搏储备;可降低同级运动负荷时的血乳酸,使乳酸阈水平提高;延长力竭负荷时间,有效提高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体育学院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间歇性低氧刺激,观察刺激前后递增负荷运动心率、通气量、摄氧量及定量负荷时血乳酸的变化,探讨间歇性低氧刺激对人体最大摄氧量及通气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两个阶段,每阶段做两次运动负荷。12名体育系男生在实验室常氧条件下在跑台上采用Bruce方法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力竭。间隔3天后进行75%最大摄氧量的定量负荷运动,运动时间为9min,定量负荷后立即进行连续7天,每天1h的12%~10%O2的常压间歇性低氧刺激。低氧刺激完成后第二天再次进行上述两种运动方案。在极限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前后分别测定心率(HR)、递增负荷至力竭时间(t)、最大摄氧量(VO2max%)、血乳酸(Bla)及定量负荷时Bla等指标。结果:(1)低氧刺激后,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时HRmax增加(P0.01),VEmax上升(P0.01),呼吸商(R)增加(P0.05),t明显延长(P0.05),Bla明显增加(P0.05),定量负荷运动Bla显著降低(P0.05);(2)间歇性低氧刺激后通气阈时,HR、VE、VO2max%、HRmax%均显著性变化(P0.05),其中VE、VO2max%低氧刺激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经过间歇性低氧刺激,受试者在进行递增负荷的力竭性运动时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心率在运动后增加,人体通气阈时相对应的心率百分数、最大摄氧量百分比、肺通气量均明显提高,这表明人体有氧耐力和极限负荷运动能力均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3.
以16名辽宁省男子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冬训前后运动员递增负荷力竭测试相关指标和血常规的变化,旨在探讨冬训对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为教练员评价训练效果、完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化的指导。结果显示:男子游泳运动员冬训后递增负荷力竭测试中最大摄氧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功率、无氧阈功率、最大心率、达到力竭所用时间等有氧能力指标与冬训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冬训后血常规测试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与冬训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并且冬训后运动员1500m自由泳成绩有显著提高。提示游泳运动员冬训后的有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低氧刺激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李强  高伟  魏宏文 《体育科学》2001,21(3):62-65,70
研究目的观察常压间歇低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机制.研究方法16名羽毛球运动员(14~18岁,男女各半)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对照组,低氧组在正常训练以外每天进行1 h左右的间歇低氧刺激,氧浓度控制在9%~14%,每周6 d,连续4周.对照组完成与低氧组相同的运动训练,不吸低氧,两组测试指标相同.结果表明低氧1周后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显著升高(P《0.05),低氧1周、2周时2,3-二磷酸甘油酸显著高于低氧前水平(P《0.05),4周后低氧组运动能力显著提高,表现在无氧阈心率下降、功率提高、时间推迟;定量负荷后呼吸频率、呼吸商、运动后血乳酸和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最大运动能力实验时,运动至力竭的时间、最大心率、功率和运动后最高血乳酸均显著升高(P《0.05),运动后3 min时心率恢复加快(P《0.05).结果提示,常压间歇低氧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红细胞生成,有利于氧的运输,并有效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试10名体育专业学生在正常与模拟1 000、1 500 m低氧环境下进行递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血乳酸等指标变化,观察低氧对机体乳酸阅和通气阈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种环境下,通气阈分别是:(720.0±71.8)s、(631.1±60.1)s、(616.0±40.0)s;乳酸阈时间是(826.67±72.11)s、(816.00±94.66)s、(744.00±94.66)s.2)随着氧分压的降低,通气阈均早于乳酸阈出现,通气阈和乳酸阈时各指标的绝对值下降,但其百分比值变化不大.3)正常环境下,乳酸阈和通气阈的相关性系数r>0.65(P<0.05),但模拟1 000 m与模拟1 500 m相关性系数r<0.60(P>0.05).结论:1)通气阈和乳酸阈的指标及其百分比值可以用来衡量或评价运动训练效果、指导运动训练;2)进入较高海拔后,应适当调整运动强度,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7 m×200 m池内递增负荷测试,通过动态血乳酸变化观察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个体乳酸阈,来探索13~16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血乳酸闲(BLT)的特点,为科学化训练和教学提供依据,为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能量代谢的纵向研究提供参数.结果显示:13-16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乳酸阈平均值为(2.77±0.70)mmol/L,范围在(1.99~3.99)mmol/L,个体差异较明显,青少年运动员乳酸阈较成人偏低.建议在运动实践中,应根据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不同年龄段个体乳酸阈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强度.  相似文献   

7.
对运动系2003级18名男子短跑、中长跑运动员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通过分析得知,乳酸阈心率为145±10次/min。推荐使用乳酸阈心率这一简便指标来确定训练负荷强度,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血乳酸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目前在很多运动项目进行了尝试。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及生理机制,在我们以往多次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这次赛前在昆明(海拔1890米)的高原游泳训练计划。通过比较5名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3周、高原训练3周、高原训练后3周共9周训练期间,高原前、高原期间和高原后的血液学参数包括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含量等的变化,和高原训练前后4mmol/L血乳酸运动强度的游泳速度与心率,发现运动员无氧阈游速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血乳酸-速度曲线右移,表明此次高原训练提高了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方法:运用RevMan 4.2统计软件对纳入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综述(Meta分析),间歇性低氧训练(IHT)组和对照组间指标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评价。结果:共纳入原始文献8篇,所有研究均未发现执行分配隐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HT的干预对运动员EPO、HB和3 000 m跑成绩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IHT作为一个短期(4周内)训练方式,对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作用尚值得质疑,在运动训练中需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法,对参加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4名大学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准备期进行4周以无氧阈强度和有氧无氧混合性负荷为主的有氧训练。结果表明:有氧训练显著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后同级负荷血乳酸降低,曲线右移,有氧能力提高。同时,绝对力量、速度耐力和耐力力量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血乳酸测定仪( Lactate Pro LT -1710LT)对男子冰球运动员训练后主动和被动恢复血乳酸的清除率比较的研究,为提高男子冰球运动员训练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血乳酸测试法、心率测试法、摄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法,分析主动和被动恢复血乳酸值与脉搏之间的关系,科学安排训练内容,使运动员训练效果得到提高,其分析结果显示男子冰球运动员训练后主动恢复较被动恢复血乳酸清除率较快,心率恢复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是通过实验对大鼠血气分析指标进行测试,进一步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和酸碱平衡代谢作用的机理。选用健康纯种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氧组、运动组、运动低氧组。NS组自由活动和摄食;HS组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NT组进行无负重自由游泳训练;HT组每天先进行运动训练,然后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运动和低氧训练的方式和负荷安排同NT组和HS组。3周正式训练后测试并比较各组血气指标。结果表明HS组动脉-静脉O2cont差值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HT组比NS增大,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动脉-静脉SO2差值的变化与O2cont一致。HT组静脉pH、BB、SB、BE均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通过增加组织摄取、利用氧的能力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间歇性低氧训练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可增加血液的碱储备和缓冲酸性代谢产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26名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MONARK 894E无氧功率自行车分别进行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并对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和安静状态、运动中、运动后心率进行测定分析。旨在研究100m、200m、400m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磷酸原、糖酵解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为合理制定发展专项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计划、科学进行运动监控提供服务。研究结果显示:100m、200m、400m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具有显著的项目特征;100m运动员的磷酸原代谢能力最强,200m和400m运动员次之;400m运动员的糖酵乳酸能供能能力强于200m运动员,200m运动员强于100m运动员;100m、200m、400m运动员各自在接近于自己项目所需时间的10s、30s、60s无氧功率测试中均表现出显著的专项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验、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测试心率、血乳酸、血尿素、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两种网球多球训练效果进行比较,阐述了多球训练在网球运动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网球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结果表明:4球×12组的网球多球练习,着重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时间结构与网球比赛实际运用一致,训练更有实用性。16球×3组的网球多球训练,着重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促使运动员在大强度比赛中保持技术动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大强度游泳训练对少年运动员血清sIL-2R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名少年业体游泳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进行了测试,并同步测试了T细胞亚群、NK细胞及血乳酸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训练后比安静时sIL-2R明显下降,由此,因IL-2介导的T细胞亚群、NK细胞的活化程度受到明显的抑制,使免疫系统机能受到影响。因此,应强调少年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减少易感病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心率、血乳酸在赛艇科学化训练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赛艇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手段进行血乳酸、心率的监测,发现在常用的训练手段中,心率、血乳酸浓度和运动负荷的强度大多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训练实践中,心率可作为控制赛艇训练强度的有意义的参数.4mmol/L无氧阈功率训练不能达到乳酸状浓度的最高稳定态训练,无氧阈功率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能力的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8.
以国家队备战第30届奥运会的重点队员为研究对象,观察国家皮划艇队在备战伦敦奥运会周期的训练过程中如何应用4×1 000m测试对训练计划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和调整。结果表明运动员专项成绩提高明显,并在2012年奥运会上取得成绩。所以,在皮划艇训练中,4×1 000m测试对训练强度的监控和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建敏  宋永旺 《体育科研》2018,(4):65-69,88
目的:研究和揭示小轮车泥地竞速比赛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特征。方法:对3名广东省重点运动员在赛前模拟赛、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赛时进行全程心率和赛后血乳酸进行值测试和分析。结果:(1)在模拟赛、全国冠军赛和全国锦标赛赛时运动员每轮比赛的最高心率都达到个人峰值心率(HRpeak)的90%以上,平均心率达到88% HRpeak以上;(2)每轮比赛赛后间歇期平均心率处在67%~70%HRpeak的中等强度心率范围,且整体呈上升趋势;(3)全国正式比赛赛后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模拟赛,达到最高乳酸训练区(血乳酸值大于15 mmol/L)的强度。结论:小轮车泥地竞速项目不仅对运动员最大无氧代谢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要求运动员具备优秀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特征综合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有氧能力是排球运动员能量供能的基础,是决定排球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排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训练计划十分重要,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状况,对即将参加2010—2011赛季全国排球联赛的64名优秀排球运动员赛前通过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指标、各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整体有氧能力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排球运动水平、运动等级、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VO2max也相应表现为较高的水平。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HR、BLA、Pmax、无氧阈功率、无氧乳酸阈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在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速度耐力和耐乳酸能力存在位置特征,大致表现为副攻>二传>主攻>接应>自由人,提示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训练应根据场上不同位置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基本要求来制定合理的发展本专项所需要的生物能量能力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