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42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2.
庄华岳1935年考进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赵无极同班,感情甚笃,同是班里最为出类拔萃的.庄华岳在校学习时就显露出过人的天份和才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奇才,作品受到业师吴大羽及同学赵无极的激赏.吴师拟荐庄出国留学,因抗战爆发终成泡影.后庄华岳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赵无极毕业后赴法深造,成就为一代大师.1957年赵无极曾误信传言,...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坚持从“他人为尊”、与人为善的“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出发,追求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物质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透生死,依据自然的内在法则傲立于天地之间,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想人格。庄子审美理想人格不是现实人格的简单复制或摹仿,它导源于、却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这本身彰显了庄子某种积极“入世”的对于社会民生困境与出路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造成了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控制和奴役。老庄“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艺和精神相辅相生,对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描述的是一种透脱的心境、优游自在的怡情、徜徉自适的愉悦,并呈现出一种博大无碍、与物冥合、自由恬静的精神圣境.庄子依托鲲鹏意象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指出为形骸、智巧、嗜欲、世俗所困惑的小我,惟有打通内在的重重隔阂和突破现实的种种束缚,继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估、解惑和升华,方能开拓出一个自由、超脱、逍遥的性灵境界.  相似文献   
6.
徐棻、胡成德同志所创编的川剧《田姐与庄周》,改编自传统剧目《大劈棺》,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一出好戏。川剧《田姐与庄周》的成功改编是运用现代意识重审的方法来获得主题新生,以纵向开掘人性深度的方式来达成人物形象的重塑,在横向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手法的同时固守自身剧种特色等手段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田姐与庄周》的成功改编为戏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音义关系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一书中139个动物名词音义关系的考察表明: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有音义联系的,除了有一部分是摹仿动物之声而形成的词外,还有从外形(包括体型和动态)特征、内在性质等命名的,同样具有联想比附的思维模式。尤其在对汉语早期词汇的借用和改造(转换)过程中表现出壮民族面对强势语言从容应对的机敏。  相似文献   
8.
祖先神灵至今仍然是壮族最主要的崇拜对象。本文在对壮族祖先祭祀的内容、形式、特征进行总结、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壮族祖先崇拜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摘要:以华佗五禽戏的养生理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查阅了有关地方性知识及与五禽戏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对华佗五禽戏的养生理念展开了研究,以剖析华佗五禽戏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结果显示:亳州地方自然环境下原生态的“五禽”理念及“五禽”与五脏、五行的对应关系孕育了“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原生态理念;亳州民间人文环境中道家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性命双修,辨证施养”“顺天应时,作息有常”观念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老庄思想和谐统一理念;华佗在当时恶劣、低下社会环境中的“适量运动,流水不腐”“中医中药,养身滋补”的医学认知,衍生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养生理念。在当今“健康中国”的理念指导下,建议把五禽戏作为生活习惯相伴终生,以健身娱心、益寿延年;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来认识、挖掘华佗五禽戏,为以导引养生为特色的传统体育明晰发展方向,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早日实现“全民健康”。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间,壮族文学继续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壮族文学重要艺术门类的壮族小说创作,无论是思想观念、创作题材、表现方法等,都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变化,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人性化的、合乎自然规律的价值取向,其作家队伍阵容也保持着较好的梯次结构,形成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