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2篇
教育   43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2.
回旋于游戏之上的颠覆文本——论余华小说的空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以其微观空间、循环圈、并置链的形式因素显示出其杰出的空间叙事能力,并对旧的常理、文类、文体进行了颠覆,体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高度严肃的游戏精神——对人生悲剧性存在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许三观卖血记》这个书名真是缺少点学味,它开头的一句“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一天他回到村里去看望他的爷爷”,也让人觉得太白了。但你千万别小看它。朴素和简洁,正是作家从灿烂到平淡的成熟,显示了他洞察世事人生的自信。它不需要装饰,从容的叙述,温和的旋律,简朴的语言蕴含着巨大的象征并使读感到亲切和信赖。像一首悠长而忧伤的民歌,在记忆的河水上吟唱。作为余华迄今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去年它被上海作协和《汇报》、《学报》等单位评为九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十部小说之一(余华的另一部中篇《活着》也入选),还被韩国多家媒体评为“100部必读书”之一。  相似文献   
4.
时隔十年,余华携新书《兄弟》回到大家的视野;十年,文坛已换了两个世代,当年的先锋派,实力派作家相继消声,而他在战胜了一次写作危机之后,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宣告:“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趋复杂的当代社会,文学何以为?这是拷问着当代作家的世纪难题.余华新作《第七天》延续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经典"的温情主义风格,又以丰富的"当代性"成功突围,借"先锋"之手笔重建"善良",颇有接续鲁迅之风范,完成了对"经典"的延续,也成就了"当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6.
《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七年之后完成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死去后所经历的事情以及勾起的回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死亡世界。经过分析,作品中的生死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作品中的人物对死亡没有痛苦或恐惧,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生与死的意义被颠倒,死亡世界接近理想中的现实世界,更加引人向往;生与死由“爱”这条纽带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冰冷中感受到温情。这部小说暴露了大量的社会现实,引人深思,也备受争议。  相似文献   
7.
“弥足珍贵”意思是更加值得珍贵.语见清·杨绍和《楹书隅录》卷二:“是书宋椠,著录者绝鲜,况此本较他本尤多所是正,弥足珍贵.” 例如陈思和《余华小说与世纪末意识》:“虽然王朔与余华是那样的不同,但只有穿过面前一片黑色的世俗的坟场以后,才能去捕获那暗夜中虽然微弱,却弥足珍贵的萤火之球,从中去窥探那一片神奇光亮中蕴涵的末日感.”  相似文献   
8.
川端和余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死亡叙述。考其死亡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死亡意识;死亡的抒写方式;死亡叙述的审美效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毛毳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2):128-132,136
血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非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雨中民族的命运与生命的历程;余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该文试图从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切入,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探讨血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