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2.
陶侃搬砖     
<正>(陶)侃1在州无事,辄2朝运百甓3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4优逸5,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六》)【注释】1侃:东晋大臣陶侃,著名军事将领。2辄:总是,就。3甓(pì):砖。4尔:如此。5优逸:闲适。【今译】陶侃在广州无政事时,  相似文献   
3.
在《晋书音义》的音系中,舌音中的舌头、舌上两组声母的分化情况是:端、知不分,仍为一个声母——端母,透、彻彻底分化,是两个声母;定、澄彻底分化,是两个声母;泥、娘不分,仍是一个声母——泥母。对于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不同说法,本文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4.
诗词中截取前人语句或使用前人事迹以为文,借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就是用典。因此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帮助。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谷阝诜传》:武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本意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引申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描述;《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今日,则音韵和谐";古希腊哲人也曾有过生动的比喻:"音乐之和谐,乃五声七音之辅济,而非单调同声之专一."  相似文献   
6.
徐静 《辅导员》2013,(11):26-27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当读到"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时,"善思者"小宇高高举起了小手,疑惑地问道:"老师,课文中用的是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桃花源记》并诗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关于桃源理想的形成,有神仙说、小国寡民说及实地说等.魏晋以来,隐逸之风渐盛,神仙家言增多,颇道山中之事.《桃花源记》文末言及"刘子骥",《晋书·隐逸传》载其事迹:"好游山泽,志存遁逸.言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山南有二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木人,问径,仅得还家.  相似文献   
8.
历代都有图书亡佚,唐代《晋书》亡佚情况尤为突出。唐修《晋书》问世之前已有十八家晋书1存在,由于唐政府基本垄断史书的修撰工作,造成唐修一百三十卷的《晋书》出,而诸家之书皆废。诸家《晋书》亡佚的首要原因是官修史书在史学思想方面占有统治地位,并且官修史书在内容、体例、修撰人员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次,诸家《晋书》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其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统治者没有采取强制手段,但它的修史行为体现了政治对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常在报上看到"蝉联"这个词,如:中国乒乓球队"蝉联男团冠军",王浩"蝉联男单亚军"等。"联"字不难理解,是"连贯""连续"的意思。但是,前面缘何要缀一"蝉"字呢?  相似文献   
10.
晋书·列女传》对于女子事迹言行的选材与编撰并没有脱离唐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仍然以表彰妇女的节烈孝义为主。不过《晋书·列女传》对于有识鉴的才智女性的褒扬,不但表现在传主的数量上与忠贞女子最为接近,对于这类女性的描写与颂扬也远较忠贞女子丰满。《晋书·列女传》与自身所标榜的妇女节烈之德有矛盾之处,更显得与唐代官方史学对女德的看法步调不甚协调。这种不协调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与史学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