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黎玉伟 《课外阅读》2011,(12):310-311
我走进课堂听的两节高中新课改调研课教学案例:一节课是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教学结果课堂沉闷;另一节课是苏东坡词鉴赏。在课堂中对了解《定风波》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2.
离开雅虎(中国)的消息公布后,谢文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2006年11月28日,谢文在网上以苏东坡词《定风波》表达自己当下“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情。  相似文献   
3.
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意象传译是有效构建以及再现译诗意境美的关键。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法,选择苏轼《定风波》英译的两个版本,从意象的生成、意象的表现、意象的传达、意象的翻译等角度展开探讨,为诗词英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定风波》这篇表面展现着旷达洒脱、散淡惬意的文学滋味的名篇,更纯粹的价值在于其包藏的完美的哲学内核,"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既是全篇的收束,也是整个苏轼人格高度和哲学境界的总结。教授此篇应该全面深入地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以使这一伟大人物的文学影响力、思想影响力得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5.
易石秋 《教师》2014,(13):58-58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传奇,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史上,再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文豪,他璀璨夺目的光亮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化与思想的星空。他既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连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也是他的门下,并且终生执弟子礼;又是豪放派词的伟大开创者与最高典范;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代表作家,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赵亦化 《现代语文》2010,(5):123-123
苏轼的词《定风波》,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字句通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教学中,有的老师有意或无意地将它视为"小儿科",常轻而易举拿下,  相似文献   
7.
8.
一提到作文素材的积累,许多学生就会想到报纸、杂志、名著等课外资源,孰不知,课本才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高考中,一些得分较高的作文材料有许多取白教材。比如2009年湖北满分作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直接取材于《项脊轩志》。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接受改变不负青云之志》取材于苏轼的《定风波》。作文复习,应用心挖掘课本这个素材金矿,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相似文献   
9.
姚兰梅 《语文知识》2014,(12):78-79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主观抒情色彩很强。对于这样的文本,高中学生往往抓耳挠腮乃至焦头烂额,每年高考古诗鉴赏的低得分率就是明证。对此,语文教师有什么妙招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古诗与记叙的两大要素——人物和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试着以此为切入点去赏鉴古诗,没想到竟然找到了一把有奇效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苏轼《定风波》词具有巧妙的艺术构思,作者使用以小及大、借题发挥的手法,成功地表达了他的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生活态度。象内之象鲜明生动,象外之象深邃隽永。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弦外之音。因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