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2篇
教育   10408篇
科学研究   121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64篇
综合类   480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905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73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730篇
  2020年   1015篇
  2019年   1489篇
  2018年   856篇
  2017年   1452篇
  2016年   1556篇
  2015年   1279篇
  2014年   1263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分选仪可以分析患者的病情,准确而快速的分析能够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目前常用的细胞分选仪以流式细胞分选仪为主。随着医学界对细胞筛选、分离等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对细胞分选仪的精确度和运行速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因此,微沟道式细胞分选仪的理论研究备受瞩目。微沟道式细胞分选仪在提取细胞的基础上,把细胞按照需要筛选到不同试管内,以方便进一步分析与鉴定|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仿真环境,对微沟道式细胞分选仪的分选过程作必要的理论分析,并对细胞分选过程作模拟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各学科的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微课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微课在高校化学教学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因此,化学教师应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灵活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实现高校化学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它短小精悍、目标明确、内容多样,便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的互动交流和双方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对创设教学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加强课堂的互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等方面,其优越性不容置疑。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7.
8.
9.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课教学已经逐渐发展成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的主题明显且时程短,传播的路径灵活且方便,资源要素也更具开放性特征,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都为应用微课提供了必要保障。基于此,文章将微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其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实践,希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的纪实,其手段主要是逐词对应翻译、直译、注释型翻译和异化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有“无人能夺其席”的文学价值,对清后期笔记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金大逸(David Keenan)翻译的《阅微草堂笔记》带有浓厚的“中国味”,主要表现在文化词、专有名词、典故及诗歌意象的英译中广泛地使用了文献型翻译。对比他博士论文中相应的英译,发现其在后来出版的译本中有多次文献型翻译的增减。金大逸极力再现汉语原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陌生化”会滞后读者的理解,但并非将其无限放大。该译本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词汇的原有风貌,并且其注释内容对原文语义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汉学界的清代文化研究有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