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从屈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君王都有一种单恋情结。无论走到哪里,不论受到什么样的虐待,心之所系,情之所钟还是魏阙之上那个君主,简直是朝思暮想,生死以之。《离骚》中“香草美人”之喻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那心情与失恋差不多。李白有诗为证:“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够直露的了。贾谊先见宠,后见疏,到了长沙整天痛哭流涕,情同弃妇。杜牧的《阿房宫赋》所描述的情景:“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说的是宫女望幸,用之于历代怀才不遇的士子渴望见召的心情也很…  相似文献   
2.
秦建 《兰台世界》2013,(12):126-127
关学奠基人张载年少时喜欢兵法,青年时听从范仲淹劝告苦读诗书,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拐点.他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但未能实现由“学”而“官”的成功转变,却于宦海沉浮中达到了学术事业的巅峰,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阮籍是魏晋之际的大名士,他虽有济世之志,并多次出任高级官职,却一生纵情放诞、颓废落拓.阮籍作为一个矛盾的精神集合体,对后世文人学者的立身处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阮籍的仕途经历入手,初步探讨了他的仕途心理,为进一步揭示阮籍真实的内心世界,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品中体现的意象能使人感受到作家独特的心理变化。"失路"这一意象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们通过这一意象表达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内心的感受,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陶渊明在其诗歌中通过对失路意象的营造,充分表达出他在人生之路上困惑、迷惘及曲折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一、设计说明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叙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与民同乐的快乐情绪,并通过“乐”排解了政治挫折和仕途失意的苦闷。教学时,宜从文章的意境、结构、语言入手,通过圈点批注法、诵读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下岭独徐行,艰险未能忘",北宋文豪苏轼贬谪岭南,两度途经大庾岭,笃情悱恻的诗句表达了他颠沛流离、仕途坎坷的一生。明清以前,岭南一带属荒蛮僻野、瘴疠之乡,贬谪者多徙岭表。两广垦拓后,粤省商民沿珠江水系溯江而上,翻越大庾岭入赣江水系,经鄱阳湖直抵长江,大庾岭路遂为赣粤襟喉要道,一度繁华昌盛,直至海运勃兴后,才湮于史乘。襟喉道路大庾岭地处赣粤交界地,系南岭的五岭之一,既是珠江  相似文献   
7.
    
"路",篆书作"■",我们当然看成形声字了,肯定是"从足各声",有同声旁字"洛、络、赂"等为证。谁承想,甚为权威的《说文》竟说"从足从各",那就是会意字了。应该说,这有它的道理的:"从足"自然不用多说,就看"从各","各"  相似文献   
8.
有“曲状元”之美誉的马致远与以博学名重一时的冯子振有着极为相似的从仕和隐逸经历。他们均留下了相当可观的恬退隐逸内容的散曲作品。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二人的隐逸作品,探寻他们作品透露出来的迥然不同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9.
任崇岳 《寻根》2011,(6):56-61
景祜元年(1034年)正月,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因上疏谏止废黜郭皇后,触怒龙颜,被宋仁宗贬往睦州(今浙江建德),这是他仕途生涯中第二次遭受贬谪,时年46岁。  相似文献   
10.
刘秉忠与陶渊明,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一位是开国功臣,一位是著名诗人。但是他们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这从刘秉忠的诗文中就可以看出。文章从两人的成长经历、诗文风格两方面入手,比较两人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