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100篇
教育   46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革命实践中铸就的大钊精神,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先生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事,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这不仅是我工作中的座右铭,也是我从教多载心声的写照.2005年我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成为福州格致中学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踏上讲台已十五载.在流逝了却永远难忘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品味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但我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名作《"今"》(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五日)一文,阐发了他对"今"的观点。他指明了"今"最可宝贵的道理,"现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必要环节。李大钊对于厌"今"是持批评态度的,对于乐"今"也不赞成。李大钊要大家努力的方向不是返回过去,而是走向将来,而走向将来必须要以今日的努力创造为根本。他的"今"论有进化论的影响,就其实践性来说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昂扬的奋进精神;是辩证的"今"论,具有高度的哲学思辨性,复古倒退,沉迷将来,都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今"之真谛;"今"论还实现了时间观与人生观的相合。这对于今天我们青年珍惜时光、重视今日进行创造有着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唤起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化运动的发展。但在大革命到来之前,这种传播主要限于知识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大钊、孙中山和瞿秋白。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的早期民主政治观是在西方民主政治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而形成的体系。李大钊认为: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良宪;民主政治的精神是惟民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是平民政治;民主政治的培养在于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我党的创建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鲁迅先生也曾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的农民教育思想是一个糅合了古今中外不同思想的连结网 ,其中不同的思想因子因时间和环境的不同需要而各有盈亏消长 ,由此具有了“多义性”。分析李大钊农民教育思想的“多义性” ,可为认识知识分子的“自觉性”和群众的“自发性”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向度。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早期的东西文化观独具特色,既不盲从于全盘西化思潮,也不赞成复兴儒学的观点,而是强调东西文化融通,并视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但是,受个人思想发展和时代的局限,其早期东西文化观存在一定的不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李大钊逐步克服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进化论的影响,深刻反思了西方现代性思潮并纠正了文化救国的片面路线。最终,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产生了质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解,应当包含应然与实然两个维度.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何以树立文化自信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李大钊否定传统封建文化,是因为文化具有时代性;批判与吸收西方文化,是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因为其兼具时代性与民族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制定相应政策及规则,双管齐下,打造时代性与民族性更加鲜明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均为史学研究的专论,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史论有很多共通之处,然治史之心得却各有侧重。梁启超认为治史"贵专精不贵杂博";李大钊则认为"学问虽贵乎专,却尤贵乎通";而钱穆则认为"治史所以明变"。"专精"、"贵通"、"明变"是他们分别总结的治史经验,对当今史学工作者如何提高史识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