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772篇
科学研究   172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37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different ontological categori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Faced with the necessity of apprehending the work of art 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a theoretical approach is made on the concepts that most affect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quiddity, truth-authenticity, identity, quality, consistency, and interpretation. These are analyzed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Since conserving and restoring require making decisions that will affect the material and conceptual plane of the works, several possible paradigms that must be introduced into the deontological code of the profession a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a new paradigm is provided, that of the death of the work of art. This paradigm can serve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given the impossibility of bringing the ‘Truth’ of the artwork into the world of the sensitive. This may occur due to different conditioning factors and limitations of a material, technical, or intentional type, which affect issues that were once established as essential to the 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different types of time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are studied: biological time, the eternal present of the work, time as a constructor agent, and destructive time as a facilitator of the appearance of ruin or ruin-relic in the work of art.  相似文献   
2.
Martin to Brown     
The rise of the modern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wo key events, the 2012 death of Trayvon Martin and the 2014 death of Michael Brown. Research routinely showed that mainstream media’s narrative choices marginalize and delegitimize protesters and their causes, a pattern known as the protest paradigm. This study provides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how the same mainstream media system varied in their coverage of similar events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journalists challenged the predicted paradigms conceptualized in other academic work. A content analysis of national newspaper coverage revealed that news before the judicial rulings focused on protesters’ tactics (violence versus peaceful) and changed to the realm of ideas (grievances and demands) after the assailants were considered not guilty of wrongdoing. No progression was found in legitimizing coverage of protests between the two cases.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研究方法,以林语堂“闲适文学”之东冷西热现象为借鉴启示,对武术修身在清末民初、民国迄今所遭遇的历史境遇和今天所迎来的时代发展机遇进行论述。旨在呼吁新时期社会条件下,修身将作为武术之一重要价值的彰显,以促进武术未来发展之路更加宽广。主要结论:1)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而非林语堂“闲适文学”的优劣,决定了其“东冷西热”现象的发生,及其独特的历史命运和遭际。2)修身在武术研究中地位的历史演绎,经历了清末民初作为提升武术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抓手,到民国迄今伴随“科学”彰显对武术修身的理论忌讳及掩蔽这样两个历史节点。3)当今社会语境下修身又迎来了适宜的成长土壤;武术研究者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修身这一武术理论研究新动向;既是武术之理论研究跟随历史演进步伐,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地造福于人类生活,也是武术自身能够在当今社会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在数据驱动范式情境下,揭示政府门户网站开放数据状态及其主体行为状态之间的内部关联,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效果和进程。[方法/过程] 采用爬虫方法抓取上海市政府数据门户网站中各开放数据集,在对各数据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tepwise探索其回归关系,筛选得出关联度较高的变量;进一步对关系显著的变量进行PLS回归检验,得出政府开放数据状态与其主体行为状态的内部关联。[结果/结论] 在政府数据开放进程中,政府部门的主体行为比数据自身的客体特征对公众主体行为的影响更大。在影响公众评分的因素中,政府开放保密级别的影响因子最大,且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政府更新频率、政府首次开放时间、数据格式可机读性对公众评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世界体系”理论的渊源、分析方法和基本框架 ,认为这一理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 ,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并指出了沃勒斯坦作为“新左派” ,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所带有的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以2000-2019年间34本教育学SSCI收录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特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发现,21世纪以来,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基本形成了以定量研究为主、质性研究紧随其后、混合研究占有一席之地的格局;因研究议题和学术共同体偏好的差异,具体方法的应用在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呈现不同样态;"方法从之于问题"的实用主义导向不断驱动国外教育研究方法应用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时代为高等教育研究带来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该研究范式的旨趣从"数据崇拜"向"数据正义"转变。该研究范式的特征为:研究者的主体性与技术理性结合、计算思维和因果思维结合、研究效率与研究质量并重。该研究范式的价值体现为促进学科建设、解决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和凝练高等教育思想。为了实现研究范式的旨趣转换,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具备范式旨趣转换意识、培养学科情感、研究方法训练、高等基本理论的修养。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转变就是研究范式的转变,而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e Science)正是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全新范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新范式的重大转变,那就必须注重夯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大数据素养,完善伦理道德与制度建设并重的数据安全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全面提升共享数据质量,构建铸魂育人的麦肯锡分析模型与立德树人的用户行为路径分析模型,最终实现精准思政、精准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商科团队竞赛中校企共建的赛事组委会应做好赛前、赛中和赛后的相互衔接,构建完整的学生训练和培养体系。商科团队竞赛的通用实践教学范式一般包括六个部分:①赛前通用基础知识学习。②竞赛专用知识体系学习。③在竞赛中融入项目管理。④在竞赛中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评估。⑤建立赛后访谈与总结机制并进行职业规划辅导。⑥建立竞赛数据库与教学资料库。根据通用实践教学范式开展竞赛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规划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充实高校教学案例库,建立全新的实习实训体系,实现产、教、研有机结合;可以为企业选拔和储备人才,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成长。  相似文献   
10.
时晓菊 《现代情报》2005,25(8):66-68
信息圈是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联系和运动的产物,还是思辩和论证的结果。本文从逻辑思雏的角度对信息圈研究的意义、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