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各站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河东地区的干旱等级,分析春玉米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CWD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下旬,且每旬的CWDI值均大于10%,即在作物整个生长季,降水都无法满足春玉米需水的要求。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轻旱8%~20%;中旱7%~23%;重旱0~17%;特旱0~47%。生长季内,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程度基本由南向北递增,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严重程度:抽雄-开花期>拔节期>乳熟前期>出苗-七叶期>乳熟后期-成熟期。近50年来,出苗-七叶期和拔节期的干旱有逐渐缓解的趋势;抽雄-开花期和乳熟前期干旱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及70年代初为干旱的严重时期,70年代中后期有所缓解,至今又有加重的趋势;乳熟后期-成熟期,近50年来干旱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王蕾  王鹏新  李俐  荀兰  孔庆玲 《资源科学》2018,40(10):2099-2109
为了提高玉米的遥感长势监测的准确度,以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MODIS遥感数据反演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egeta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 VTCI)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玉米长势监测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玉米各生育时期(出苗—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灌浆期与灌浆—成熟期)VTCILAI作为相应生育时期长势监测指标的权重值,以及4个生育时期的玉米长势在总体长势与产量形成中的权重值,并基于权重结果分别构建玉米在4个生育时期与主要生育期的长势综合监测指标,进而评估研究区域2011—2016年间的玉米长势。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VTCI作为长势监测指标的权重值均大于LAI,且以拔节—抽雄期最大,抽雄—灌浆期次之,说明玉米各生育时期的长势与最终产量较易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并以拔节—抽雄期与抽雄—灌浆期对水分胁迫最为敏感;而玉米长势综合监测指标在4个生育时期的权重值较为接近,并以灌浆—成熟期略大,说明该时期的玉米长势与最终产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域5市的县域尺度玉米长势综合监测指标与单产之间的决定系数(R2)介于0.247~0.598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优于单一的VTCILAI指标,表明基于长势综合监测指标的玉米长势监测结果准确度较高。研究年份间该区域的玉米长势以2011年的长势最好,2014年与2015年长势最差,且西部长势优于东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国内外对电力系统中电源规划问题已有研究进行初步分析,确定目标函数和边界约束条件,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单阶段电源规划问题,我们采用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的方法求解;对于多阶段规划问题,由于决策变量众多,建立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模型,再根据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求解规划问题。虽然不能找到最优解,但是能在较短的时间获得一组较优解。本论文针对问题进行单阶段电源规划,根据目标函数,确定不同的约束方程,利用线性整数规划与非线性整数规划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4.
由于大型工程决策涉及多元决策主体和多层次决策目标,不可避免会引起冲突。如何有效集结决策群体的偏好以协调决策者之间的冲突,是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基于不确定多属性群决策理论的研究视角,分别利用交互式的线性规划模型和优化原理求解属性权重和专家权重,然后基于相对熵原理集结决策群体的不同偏好信息,最后用一个工程实例来验证该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线性规划方法和原理,建立了用于国营林场用材林经营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辅助决策模型。模型特点是,能同时处理国营林场用材林资源的树种结构和多个树种龄级结构的优调整问题,并将宜林地造林作为辅助决策内容的一部分反映在模型中,为国营林场森林资源经营利用.线性规划、资源结构调整、持续利用、辅助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项城广泛种植的五个玉米品种最佳收获期,指导农民适时晚收,利用2010-2016年玉米发育期资料计算各玉米品种播种-完熟积温指标结合天气预报进行了夏玉米最佳收获期预报的研究,结果表明:项城地区晚收10天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最佳收获期预报经使用验证,各品种预报误差天数在1-5天,两年平均误差天数为1-3天,可为项城市夏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自然自治区九·五计划要求,在棉、粮协调和保持棉区持续发展的原则上,用线性规划方法对新疆2000年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规划,结果表明:即在其他作物稳定在1995年的播种情况下,到2000年需在棉产区累计开荒净增耕地35.33×104hm2,使总耕地达到348.16×104hm2,作物播种面积新疆;粮棉协调发展;线性规划  相似文献   

8.
该文根据作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推导出了计算森林气候生产力的模式 ,利用该模式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 1 0种主要树木的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热量条件好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短 ,热量条件差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长。水分条件好的地区 ,树木的材积量大 ,而水分条件差的地区 ,树木的材积量小。影响该区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同时指出 ,在北方地区发展林业生产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林业生产目的选择相应的树种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春季干旱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1989~2006年的春季干土层厚度,以及互助、贵德2个站土壤相对湿度等定位监测资料,分析干旱发生的概率、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浅山地区春季干旱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有低~高~低和高~低两种类型;作物播种越早,受干旱威胁越大;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降水与干土层厚度的预报模型,进行土壤干旱的预报,根据预报结果,结合青海省干旱灾害的等级标准,确定农业干旱发生的等级。对于无法建立干旱模型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预报方法在2009年的春季农业干旱预报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农作物品种安排看热量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裕 《资源科学》1980,2(3):71-77
对于某一种农作物来说,一般都是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要比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高,或者说增产潜力较大。但是,农业生产既要求高产又希望产量比较稳定,这就需要根据各地的热量条件(以及土壤肥力和生产水平等)来安排适宜的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当地的热量既能满足该品种的要求又没有太多的浪费,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然而,每一个地方的热量,年际间波动很大,于是提出了按照该地怎样的热量水平来确定品种布局的问题,即热量保证率的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APSIM模型的气候变化对西南春玉米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彤  王靖  赫迪  王娜 《资源科学》2016,38(1):155-165
为研究西南地区春玉米生长季主要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本文利用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及土壤资料,评价了APSIM-Maize模型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适应性,并应用其分析该地区1961-2010年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该区6个常用玉米品种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与实测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8d以内;4个品种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低于29%,该模型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区域春玉米生长季总辐射在南部中区和北部降低最明显,≥8℃有效积温在西部升高显著,日均温度日较差在西部和东南部减小最显著,总降水在区域中部减少较显著。模拟的春玉米雨养产量在全区46%的研究站点中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尤其东部中区和南部最显著;减产显著的站点中,生长季辐射降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和温度日较差降低对减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2%、40%、1%和-2%。  相似文献   

12.
河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热量利用率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南省小麦、玉米及其轮作系统热量利用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挖掘河南省不同区域热量潜力和提升热量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河南省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4年的气象资料及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资料,统计分析了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热量分布及其利用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剖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981—2014年,不同年代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生育期在豫北略增加、在豫东呈增—减—增变化特征、在豫西缩短、在豫南则先减后增;河南省各区域小麦和玉米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均呈增加趋势,是各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提高热量利用率而选用中晚熟品种的结果;小麦和玉米潜在与实际有效积温差南高北低,且小麦有效积温差升高,玉米有效积温差降低,表明玉米热量利用程度高于小麦热量利用程度;在小麦和玉米潜在与实际有效积温的共同变化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有效积温差在豫南和豫东大部较高,而热量利用率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但均呈升高趋势,表明河南大部分地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热量利用率有明显提升,但在豫南和豫东仍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今后应着重提高该区的热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SPOT-VGTS10产品(1998年4月-2008年12月)以及相应时段东营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Hurst指数方法分析近10年黄河三角洲NDVI时空动态,并探讨NDVI与气温、降水因子的年际、季节、月际响应特征。研究表明:①NDVI变化以良性发展为主,但NDVI长期无变化区及弱持续性中度改善区值得关注,且NDVI弱、中、强持续性退化区面积较广,理应尤为关注,并探讨和寻找原因;②NDVI变化与气温、降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63,若考虑1个月的时间延迟,则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75;③延迟1个月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春季(2月-4月)、夏季(5月-7月)气温对植物生长起决定作用,秋季(8月-10月)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NDVI值变化受降水强度影响较大;不同月份气温、降水对NDVI的影响主导作用不同,延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复种青饲玉米效益分析与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库、井灌区及盐-环-定扬黄灌区一年一熟光、热资源丰足有余,一年两熟又嫌光,热不足的气候特点进行冬小麦复种青饲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相对单种冬小麦,水、肥、气、热、光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农牧交错区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兼顾发展草畜产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张瑜洁  姜亚珍  游松财 《资源科学》2014,36(5):1037-1042
以中熟中粳徐稻3号为试验品种,研究气温升高对苏南地区(江苏姜堰市)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获取当地播期试验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相结合,构建水稻增温试验,模拟研究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升高有利于苏南地区的水稻生长。各生理指标受升温影响的具体表现为:水稻生育期缩短,尤其是营养生长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增量在播种至拔节期及拔节至抽穗期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减小,升温有利于水稻生长前期的叶片增长,同时也会加快后期的叶片衰亡;光合势(LAD)在播种至拔节期及拔节至抽穗期下降,而抽穗至成熟期增加;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干物质(DMA)累积增量与群体生长率(CGR)均增加。分析表明,拔节至抽穗期与抽穗至成熟期出现气温饱和点,分别为27.5℃与23℃,均在最适温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张辰华  李书恒  白红英  朱显亮  杨琪 《资源科学》2019,41(11):2131-2143
多尺度周期变化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对揭示植被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白山地区树轮宽度年表重建的近172年的7月NDVI资料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对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太白山地区南北坡7月NDVI呈微弱的非线性上升趋势,北坡/南坡NDVI分别具有3.3 a/3.5 a、8.1 a/8.8 a的年际尺度周期,以及18 a/19.1 a、36 a/34.4 a和64.8 a/68.8 a的年代际尺度周期。②重构的年际尺度变化较好地呈现了NDVI原始序列的波动细节,而年代际尺度变化则揭示了不同时期内NDVI的增减交替变化。北坡NDVI的年际尺度波动较大,而南坡NDVI的年代际尺度波动略强。③在年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年代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气温。④北坡NDVI变化主要受水分因素控制,而南坡NDVI则受热量因素影响更为明显。分析太白山地区NDVI的多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太白山地区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1992-1993年引种试验研究,从众多的作物品种中筛选出了几个优良品种,玉米品种主要有“农大60”、“辽单19”、“矮112”、,大豆品种主要有“84018-13”、“铁丰24”、“铁丰25”。这些品种表现出了极大的丰产性状,丰富了滦平县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ea plant (Thea sinensis L.) is originated in China, where has numerous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he selected work of tea plants may be traced as early as to the 3rd-5th century A.D.  The number of varie- ties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reached more than 300.  Besides, a large number of wild species were discovered. In all tea varieties, the crown canopy, leaf size and the date of sprouting were different.  It was propos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crown canopy, leaf size and the date of sprout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tea varieties may be 3 orders.  The first order named “group”, it contains macrophanerophyte group, microphanerophyte group, and frutex group.  The second order named “type”, it contains extreme large leaf size, large leaf size, medium leaf size and small leaf size.  The third order named “species”, it contains the early- sprouting species, medium-sprouting species and late-sprouting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谢云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气候变化使我国气候资源的波动亦发生相应变化,考虑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定量描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程度,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响应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本文通过定义敏感性指数和气候影响程度指数,初步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以及气候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响应的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某些气候边缘地区,如水热年际变率较大地区,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北方强于南方,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开展的响应对策研究,应考虑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