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大多海陵、如皋、海安等老泰州的教育文化工作者都知道,胡瑗在被聘为苏州府学之前在本地讲过学,但海陵、如皋、海安等地却找不到有关胡瑗在古泰州讲学的方志记载,而黄宗羲所述的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的"吴中"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泰州人自己也产生了"胡瑗是否在泰州讲过学"的疑惑。事实上,黄宗羲所述的"吴中"指的就是泰州地区,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在泰州安定书院内所立的《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亦可为证。此外,泰州的一些地方志中也有不少士子师从胡瑗学习经术,以及范仲淹与胡瑗等人唱和泰州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自1902年创办以来,江苏省泰州中学一直坚持传承与弘扬胡瑗教育思想,在被确定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之后,紧紧围绕“建设浸润书院气质的高品质示范高中”目标,创新实践胡瑗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并重的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校本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3.
宋健 《教师》2022,(9):111-113
在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安定书院"创办的江苏省泰州中学,自1902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胡瑗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发掘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与"分斋教学"的时代价值,探索与实践"新分斋教学",提出了"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下高中"新分斋教学"的内涵与五个特征:强调"学以成...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均产生过重大理论影响的思想家、书院教育家,李觏充满“庶民”特色的“礼”论以及他以“礼”论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政治影响,并且在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使庶民不再是单纯的“被教化者”,而在属于自身的教育需求方面有了真实的价值担当。这反映在他与胡瑗关于“民之于礼也”问题的争论当中,这一北宋书院教育史最重要的公案使得李觏与胡瑗以及后世理学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理论分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非常特殊的教育机构和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于唐末至五代时期,发展兴盛于宋、元,延续到明、清,合官学和私学于一身,集讲学、研究、藏书、议政为一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书院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育思想,值得当代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它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泰山书院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读书讲学的地方,对促进泰山及山东地区的儒学复兴、人才培养、教育普及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它起始于民间讲学.有学者将其源头追溯至汉代私家讲学之精舍与精庐;然就藏书条件、建制以及习业风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这几乎是上世纪以来的定论.  相似文献   

8.
天命思想是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基础。胡瑗认为,天命的本质就是天道自然,所以要顺天,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同时,胡瑗还认为,自然是始终处于变易之中的,当事物发展变化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并认为变易是永久不变的通行之法。所以,他特别强调变易之道。在变易之道的基础上胡瑗又提出了有序变革,以主动顺应时事变化与发展的主张。此外,胡瑗还把变革与"中道"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了"行过"的尺度问题,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泰州是胡瑗"明体达用"思想最早的实践之地.泰州安定书院一直以明体达用为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泰州安定书院的演化,安定书院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今,由安定书院演化而来的泰州中学,进一步提出了"明理达用"的教育主张,实现了由"学有所知"向"学懂其理"、"学有所术"向"学先做人"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白鹿洞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所占的地位非常突出。与此相联系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仅有432个字,但其中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内容却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和修身理念,它是此前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仍然不失它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瑗理学思想的产生符合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需要,适应了宋初统治者从打江山向守江山转化的这一特殊的时代环境。同时,儒学的发展也客观地需要来一次较为深刻的革命。当然,胡瑗理学思想的产生也离不开他以教兴国等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从宋人沈括、胡仔、吴可、李壁、叶梦得等到清代贺裳、袁枚、薛雪等诸多诗家都言及过王安石改诗,今人钱钟书亦有论及。但这些论述多为点到式,言之未详。文章主要论述荆公改用唐人诗句为己有,探究其点化与窜改的内容、形式与性质。荆公改诗在原句与改句意义的承接关系上,有的反其意而用之,即较原诗意有反接或转折;有的顺承并强化原诗之意,使内涵深化与拓展。在仿用的方式上,主要有袭句、袭词或改字。在改用性质(程度)上,有点化、借用甚或剽窃。  相似文献   

13.
清初教育家李工对颜元的教育思想加以继承和创新,形成颜李学派,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教育思想包括崇尚实利,学以致用的教育观;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的教育目标;德艺并重、体用兼顾的教育内容;习动和习行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胡瑗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是宋代义理易学的先驱,“宋初三先生”之一。他勤勉自励,严谨治学,“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其理学思想对于推动儒学革命,促进儒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胡瑗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他主张“明体达用”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首开分斋教学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胡瑗淡泊名利、功于诲人,求真务实、锐意创新,正人律己、为人楷模的高尚人格,也感动朝野,影响后世,被尊为“先儒胡子”。  相似文献   

15.
《诗经》的毛传、郑笺、王逸的《楚辞章句》都注重解释作品中比兴手法的含意,为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开创了释意的传统。宋代任渊《山谷诗集注》继承了上述传统,并克服了李善《文选注》"释事忘义"的缺点,结合作诗的背景,考证诗歌的本事,从而解释了黄庭坚诗歌中的典故与比兴意象的含意。作为"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较早产生的作品,任渊重视释意的注释思维及其释意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翱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人品、诗品俱佳,《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谢翱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文天祥,而与谢枋得并列,号称“南宋二谢”。他生前著述颇丰,惜大部今已散佚,存者仅十余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其《唏发集》十卷、《唏发遗集》二卷、《唏发遗集补》一卷及附录。谢翱的游记散文在寄情山水的同时,往往流露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对元朝统治者的愤慨;在艺术上接近柳宗元,长于叙事,言简意丰,风格峭劲崭拔,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宋代遗民郑思肖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忠义直追屈原。他独创“露根兰”的墨兰画法,以寄寓痛失国土的仇恨。郑思肖不仅在绘画中坦露此种心迹,在其诗文中亦直抒忠于大宋的赤忱。同时,郑思肖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尤其是处于易代之际的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18.
王以悟为明代北方重要的心学家,对阳明心学多有继承,但由于生长于理学名区,其思想中也有传统理学的因素。他以阳明心学的精神影响了北方长期株守程朱理学的僵化局面,同时又以传统理学的躬行诚敬补救王学末流之虚妄,在北方王学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思想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伦理思想发展史上,胡瑗虽然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以“明体达用”为最高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但他提出的“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的教育价值观、“明体达用”的教育发展观、着眼于培养人的“可行能力”的教育目的观、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的育人观、立己治人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理想观等道德性命之学却为以后的教育伦理思想家提供了先驱性的思想资料。作为议经派的代表,胡瑗把北宋中期以来的教育伦理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带来了当时教育伦理理念、方法和目的的大转变。他倡明“达用善”,创造性地改革旧的儒家理念善.形成了伦理史上卓有成就的教育伦理思想和经验,为宋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们今天让教育回归“用且善”的生活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